香港澳门

我们现代人眼中的香港

2020-08-24  本文已影响0人  单狐山主

说起香港,脑海中浮现出对香港的认知,在大多数中囯人的印象里,香港自从鸦片战争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后,就被割让给英国。

至此,香港这个不大的地方,开始活跃于近代的历史舞台,在过去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香港似乎存在感很低,过去曾被视为边陲之地。我们的现代人似乎是从鸦片战争这个时间节点开始认识或者开始学习香港的历史。

但我要说的是,香港自秦始皇开始,就一直在中国中央政府管辖之内,直到英国侵占香港以来,从未间断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灭六国,统一中原后,又派兵平定了越族聚居的岭南地区,将之纳入秦朝的版图,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3个郡,并从中原迁移了50万商人和罪犯到这一地区进行守卫和开发。其中,南海郡地跨今粤东、粤中以及粤北的大部分地区,下辖番禺、博罗、四会和龙川4县,香港地区便属番禺管辖。

秦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龙川县令赵佗也趁机占据广东,自封为南越王,建都番禺。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因为岭南太远,鞭长莫及,对赵伦采取了安抚政策,封为南越王。刘邦死后,赵伦又闹独立,朝廷多次征伐无功,只好再派人去赏赐慰勉,赵佗才除去帝号,臣服于汉室。汉朝在这里设置了南海、合浦、交趾等9个郡。香港地区划归南海郡博罗县管辖。此后,一直延续到西晋时期。

东晋成帝咸和六年,将南海郡东部划出,另设了一个东莞郡,下辖宝安、兴宁、海丰等6个县。宝安县的辖地,包括今天的香港地区和深圳市、东莞市,县城就是今天的深圳南头城。当时,香港有80万人祖籍东莞郡。同饮东江水,未改故乡音。今天,在东莞常平镇,几乎家家户户都与香港有着某种血缘关系,并且在香港回归之时东莞引进的70亿美元外资中港资占80%以上。

隋朝又废东莞郡,将辖地并入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也改为隶属南海郡,香港则仍归宝安县管理。唐肃宗至德二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又归东莞县管辖。

明神宗万历元年,广东巡海道副使刘稳,奏准朝廷,将东莞县滨海地区划出另设一县,名为新安县。自此,香港地区改属新安县管辖。

香港坐落在中国大陆南端珠江口的东侧,位于北纬22度9分至22度37分和东经113度52分至114度30分之间。北与深圳相连,西隔珠江口,与珠海、澳门相望,东南两边都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3个地区与260多个大小岛屿,总面积是1100平方公里。其中,香港岛是其核心部分,连同附近的小岛,面积为近80平方公里。香港岛从形状上看,西边小,东边大,呈不规则三角形,酷似一只即将腾空而起的青蛙。香港顾名思义,就是芳香的海港。关于这一美丽名称的由来,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相传早年在香港东南部有一条全岛最大的溪涧,直流入海,老百姓称之为“龙水”。其水清澈甘甜,沁人心脾,岛上居民和过往船只上的人常在此汲水饮用,并誉以这条小溪“香江”的美称,小溪入海处称为“香港”。久而久之,人们将整个岛都称作了香港。

香港的得名还有一说是同一个名叫香姑的女人有关。据说香姑是一个林姓海盗头目的妻子,丈夫死后,她继续在这座小岛上拉起人马占岛为王。"香港”就是“香姑的港口”的意思。这种说法,看来有些离奇。

另外,也有传说香港是由岛上的红香炉山而得名。据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红香炉从海外漂来,停泊在海边的天后庙前,当地村民视之为圣物,将它抬至庙中,并称庙后山峰为“红香炉”山,庙前海港为红香炉港。随后简化为“香港”,渐渐成了全岛的名称。

但一般认为最可靠的说法,则是这里过去曾是运香料、贩香料的港口故而得名香港。在明朝时,香港及广东东莞、宝安、深圳一带盛产一种叫“莞香”的香料,此香料香味奇特,颇受人们的喜爱,故而远销江浙,饮誉全国。由于当时贩香料的商人们一般都是在港岛北岸的石排湾港将莞香船运往广州或江浙等省,所以人们将这个港口称为“香港”,意为贩香料、运香料之港并将港口旁边的村庄称为“香港村"。

尽管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 “香港”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明朝,它最初是指今天香港岛上的一个小港湾、小村落,后来才扩大为对整个岛屿的称呼,最后到了19世纪初,才成了被英国殖民主义者占领的整个地区的统称。对于以上不同的说法,多数人赞同第四种,认为“香港”是因转运香料而得名,不过,三四百年前鼎盛的制香、运香业,除了给香港留下一个芬芳的美名之外,到今天已经没有其他什么痕迹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