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

是否需要从日常生活中解放出来

2018-01-08  本文已影响68人  轻松愉快的心声

上一篇《试着在普通生活中找到缝隙,让光进来》发出后,有位朋友在和我说:“看到你的文章,我也在反思日常朝九晚五的顽固生活,思考着如何从这种生活中解放出来。”

我听完这个问题准备向他介绍几十种从生活中解脱出来的案例,转念一想,哪里不对。

元旦前夕,和一位很尊敬的前辈晚饭,他问我2018年的打算,很怂的我答不上来,确实没想好。接着,他换了一种方式发问:“如果有人包养你,在接下来一年给你200万让你毫无顾忌地做自己喜欢的事,你会选择做什么?”

“继续现在的生活”,这是脱口而出的答案。

这个答案也让我很吃惊。毕竟,我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并没有达到传统意义的成功,怎么就这么安于现状呢?记得刚开始上班前两年,薪水低,人脉少,无助又疲惫。时常幻想,从这种煎熬生活中逃离出来。后来,和朋友在业余时间创办读书会,除了提高自己,很大程度上也是给我那煎熬无望的生活一个解放的出口,用这短暂的精神栖息时间冲刷了日常的疲惫。

现在各类读书会、看展活动盛行,也有这个因素。时常发现,那些在一个工作之外的组织积极的人,多数是工作中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需要新的空间释放生产力,获得认可。当然,随着个人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我开始走上一条计划外又喜欢的生活,根本不考虑从生活中脱离出来,也没有再去参加各类活动。

所以,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如何从日常生活中解放出来”,是否可以尝试破解这种惯常的迷思,先思考:当我们本身就生活在自由中,那生活还需要解放吗?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会发现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抛弃掉那些“工作一定是枷锁”,“生活之外还有更好生活”的执念,开始真正享受目前的日常生活时,内心是满足欣喜的,也不会再有对远方的幻想。至于“生活在别处”,可以见鬼去。

此刻,你会意识到下个问题:我就是对自己的生活爱不起来,如何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和生活?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拆解成两个层面问题来探讨。

01  目前生活根本无法改变,我要如何学会享受无法改变的日常?

这类现象极为普遍,老板不是我喜欢的,租来的房子也让我住的不舒服,只是迫于目前的经济情况又不能改变。解决这个问题,让我想到桥水基金创始人Ray Dailio《原则》中关于生活的第一个原则:拥抱现实,应对现实。

我们都很清楚,享受日常生活或者创造伟大事情的人,都不是一个空想者,而是一个扎根于现实的人。这是因为当你开始接受现实生活,你才会去寻找解决方案优化这种生活,通过螺旋式的上升,抵达你想要的生活中。

生活不会一蹴而就的变好,每一段经历都挺值得的。

02 生活可随时改变,如何找到自己的追求?

关于人生的追求,我一直在通过阅读、听课、请教前辈等寻找答案。人生导师在课堂常见的启发做法是让我们准备一张纸、一支笔,闭上眼睛,把能想到的所有理想画面写下来,睁开眼睛看到的画面就是你的追求。

我这样做了,依旧对这种潜意识里找到自己具象目标的方法充满疑虑。这仅仅是依据现有的经历和事业快速找到一个瞬间的目标,回避了根本的“人生终极追求”的问题。

近期我频繁翻《社会动物》,看到主人公哈罗德在生命最后一刻对自我的总结和反问,算是启发我想清楚了我个人关于人生追求的部分内容。

以下三点是我脑子里一直存在的关于人生追求的Calling,与大家分享:

(1)活过:变得更深刻

从大学开始,我一直在强调和追求自我成长。当时并没有梳理清楚个人成长体系,却坚持在QQ空间记录个人的心路成长历程,每日反思今天的我有没有比昨天的我进步一点点。

近五年,越发喜欢研究人的发展,关注人的思想,对思想深刻的人有一种无法抗拒的欣赏,算是在“深刻”这条路上刚刚起步。不巧的是,人工智能时代到来,我也因此恐慌过一段时间。有一点达成共识,人的思想和想象力是多变和无规律的,机器人无法取代。与其焦虑被取代,不如让我自己更深刻。

全民娱乐的时代,要想活得浅薄实在太简单!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我会追求“变的更深刻”,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

(2)写过:留给后代一份作品

不得不承认,除了科技的创新,我们现在获取的很多经验和思想都来自前人的智慧。如果你经常读经典哲学著作,会发现个人对生活的种种疑问,都可以在前人的思想中找到答案。

对于这些祖先的智慧,除了深表感恩,我更希望能为人类的知识长河做点贡献,哪怕是一篇值得传颂的文章。听起来,这个追求像是要改变世界。其实,就是不枉费来这个世界走一遭。

无论通过写作还是其它,我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后人提供一份馈赠。

(3)爱过:活在爱中

关于”爱“,这是我生活中很珍视的一样东西。它让我的精神生活更加完整,又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我的情绪。很难想象,如果一个人身边没有“爱”,会变成什么样子。所以,对于爱情、亲情和友情的追求,肯定是我每日的课题。

写完这三点,我发现他们完美呼应了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红与黑》作者)司汤达墓志铭上的六个字:“活过,爱过,写过“

看完我的思考,如果你依旧不知道要追求什么,不妨把两个问题的答案结合起来,面对现实的同时大胆探索。相信,很快就有了自己的答案。其实,这也是我正在做的。


♥撰稿人:冯蕊

“以字为镜”公众号主理人,通过阅读写作实现个人成长的85后,主业探索生活和学习的乐趣,副业互联网运营喵。

生在中原,待过厦门,漂过北京,现居上海。

希望读很多有料的书,遇见很多有趣的人,写点值得读的文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