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孩子算一流的孩子吗?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
我十岁的小侄子来深圳过暑假,孩子很聪明,奥数、围棋、,三轮滑成绩都好,全班考试成绩低,英语口语也很棒,和他聊天,他居然说他爸妈不配有他这么好的儿子,父母没有什么钱,只开得起十几万的日产车,同学都拿着iPad7,他只有儿童手表
如果大家只看了前几句,可能觉得这个孩子真不错,什么奥数、围棋、轮滑成绩都很好,全班考试成绩第一。还有英语口语也很棒。这真是让家长感到万分高兴的事情。
也许在许多家长的眼里这样的孩子应该算是“一流”的孩子了。
可是再往下看,你就知道这个所谓的“优秀”的孩子有多么让人添堵。居然说他的父母不配有他这么好的儿子。
这样的孩子真算得上是“一流”的孩子吗?
新中国从成立之初开始,对学生的评价最先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再后来发展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这里,我不知道这个孩子体育如何,这点暂时不论,先说说他的德。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百善孝为先。我们最先应该尊重的是我们的父母。因为他们养育了我们,不管他们生活环境如何,不管他们给我们什么样的物质条件,但是只要他们尽力抚养我们,能让我们在自己的环境中,能最好的成长,那做父母的就算是合格了。
这位孩子的父母,应该不会有多么优越的物质条件吧,因为他开的车就是十多万的车,按常人的思维,他的经济条件应该不是很好。但是这个孩子的奥数、围棋、轮滑成绩都很好。
这三样现在的学校常规课程中应该没有吧,我想应该是他的父母花了很大一笔钱来让他参加这些培训获得的吧。作为家长,深知各种培训班的费用。这个孩子要取得这样优秀的成绩,应该不是一期两期的培训吧,那么长时间的培训,家长究竟花费了多少,那就可想而知了。还有上下培训班中的家长的接送,付出的时间与心血也可想而知了。
还有英语口语那样好,我想也可能是参加了课外辅导才获得的吧。
一个孩子面对为培养自己,辛辛苦苦地工作挣钱的父亲,他却瞧不上,首先从这点看来,我觉得他就不是一个“一流“的孩子。那家长也不会是人们口中的在”三流“的家长。
由这个故事,我不由得想到了朋友的的孩子。
那个小孩子叫小智。在学校劳动的时候,是主动争取,遇上老师也是热情招呼,上课积极地发言,经常主动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是老师的骄傲。
开家长会的时候,班主任老师叫小智的妈妈做经验交流,让她说说是如何培养出这样优秀的孩子的。
小智的妈妈很委婉的拒绝了。因为她有难言之苦。
原来小智在家与学校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样子。
回到家了,爷爷奶奶看见他回来了,就说:“小智回来了?”
小智理也不理爷爷奶奶,直接进了自己的房间。
家里有好吃的东西,大人们都想着他。这些在小智看来都是天经地义的,拿来就吃,
从来不说客气话,让长辈们吃。
至于家务活,那真的是连扫帚倒了都不会扶的。一个房间弄得乱七八糟的,从来不自己收拾。长辈们有时想想也生气。但是想到他的成绩那样好,也就忍了。
而小芮与上面两个孩子就不一样。
小芮这个男孩子,从小就长得可爱。小芮两岁时,妈妈在旁边削土豆皮,小芮也要拿起小刀来削土豆皮。虽然他小,但是他会模仿妈妈,做起来是有模有样。
看见妈妈提着扫帚扫地,小芮也会提起扫帚来扫地。看见小小的小芮提着的扫帚与他差不多高,那样用劲的样子真可爱。
小芮上学了,上课很认真,老师讲过的话,他能记得很清楚,回家照着老师说的做。
尽管上学了,有作业了,但是他也会帮妈妈做家务的。
小芮的妈妈也是老师,他在学校不管看见哪位老师,都会热情地招呼他们,学校的老师都说小芮真懂礼貌。
小芮不仅懂礼貌,而且成绩也不错,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成绩都很好。
学校有劳动任务的时候,小芮可能吃苦了。有一次,学校食堂运来一大车的煤,安排他们年级两个班的同学搬。
没有工具,临时安排的。其他同学还在犹豫的时候,小芮已经开始着手搬了。他不管用手搬煤会脏了手,他也不管搬煤会脏衣服,他只管选大块的煤,跑了一趟又一趟,老师规定的任务他早完成了,他还继续搬。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是他却笑处乐呵呵的。
小芮长大了,到外面读书了,回家的时候,如果在车上看见哪位叔叔阿姨,他都会从车内伸出头来大声地招呼。
那些老师都会说:“小芮这孩子真懂礼貌。”
与上面的两个孩子相比,小芮这个孩子才能算是一流的孩子,他懂礼貌,能主动做家务,劳动不怕苦,学习成绩好。在家在校一个样。
尽管那个十岁的孩子是那样的“优秀”。
好多功课都名列前茅,但就冲他对父亲所说的话,他都不能算一流。这正如当年彭德怀所说的一样:一个飞行员,就是他的飞行本领再高超,但如果他掉转机头打我们的同胞,就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飞行员。
在今天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对人才的评价的标准却没有变,,除了你的才,更要看重你的德。只有德才兼备的人能算是一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