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才是独立
我以前叛逆的时候,经常会跟父母争吵,不止一次地想要离家出走。没错,我的确这么想过,那个时候根本不懂得原来我与父母之后存在着太多的纽带,像是经济、情感这些。
这样的模式就像是监狱看守与犯人,可能你会觉得不舒服,请不要觉得冒犯,这是哈里斯在《教养的迷思》中的比喻。
父母在关系中有着绝对的权力,而孩子是有经济和情感需求的,所以在家庭中就很容易被“限制”,孩子不能自己做决定,遇到什么问题需要靠父母来解决,他们还不能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这个时候孩子是不够独立的,父母也是担任监护人的工作。
后来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变得叛逆,就是在宣示他们的主权:我要独立。
那到底什么是独立?我仔细想过这个问题。
首先,独立的大前提应该是“经济独立”,这个经济独立定义,不仅仅是指你在经济上完全不依托于他人,而是你有不依托于他人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你完全靠自己也能活下去。
当然,这只是最理想的状态,过程中依附于他人是可以的,但是等自己有能力还是要选择离开去独自生活。
然后,独立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精神独立”,意思是我们在心理上可以完全不依靠别人,有着完整而自洽的人格。
我以前看一位我非常喜欢的博主发布的文章,她将“独立”的定义描述得非常具体和精彩:
在和父母的关系中,一个人可以很大程度上,不被父母的意志左右,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主见,有想法,敢于做出决定,付出努力,并且承担后果。而不是,父母说什么我做什么,父母为我兜底人生。
在和朋友的关系中,一个人可以不卑不亢,照顾自己的感受,坚持自己的原则,而不是模糊自己的边界,时不时地委曲求全。小事上无所谓,耐心、真诚和包容,都完全没问题;大的方向上,姿态要对等。
在和伴侣的关系中,一个人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事业,而不是任何事情都围绕着ta转,任何乐趣都从对方身上获得。这样你的世界真的会变得很小,失恋的时候,也会更痛苦。
在和孩子的关系中,一个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不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不把评判自己人生成败的标准,完全用孩子的成绩和表现来衡量。
她还提到了“独立”不是绝对的。
绝对的独立是:作为孤立的个体去生活,不和他人发生联结,不受他人影响,不在意他人的看法。
相对的独立是:在和他人的关系中,依然有保持独立的人格。
绝对的独立几乎不可能做到,我们要追求的应该是相对的独立。
做到独立很难,因为我们得时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在关系中我们要时刻清晰自己的边界,并保护好我们的边界感,在必要的时候坚定说“不”。
我们可以为别人付出,但不可以“牺牲”。
父母那一代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他们的“牺牲”,我所做的都是为了你,我把我的梦想抛弃,整天就围绕着你转,所以你一定要遵循我对你的期待,不然你就是对不起我。
我们现在这一代的人想法是,我有我自己的人生,我可以为我的小孩付出,但是不能牺牲我的人生和对个人价值的追求。
其实后者的关系才是更健康的,在爱情、友情、亲情中是一样的道理。
独立是一种状态,是我们需要时时刻刻去捍卫的东西。我们可以从关系中获得情感和价值感,但是这需要以双方都是一个独立的人为前提(只有一方也可以,不过看守边界的任务就得交给这一方了)。
好了,我觉得关于“独立”的定义,这篇文章讲得还是比较清楚的了,那我们明天见……(博主网名叫高冷冷,可以关注公众号【高冷冷】,嘿嘿,我真的超喜欢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