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生气
——《秋天的怀念》教学随想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今天的课堂,教学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课文记叙了一个身患重病的母亲,殚精竭虑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他好好儿活的故事。三年前第一次上这一课,朗读课文的的时候,声音几度哽咽,读不下去。当时上的是第一课时,教室后头还有随机听课的教育局老师,却依然情感不能自已,为这对悲苦的母子心痛。昨天下课后,对听课老师说:我不能上这一课,太难受了。是的,一次次剥离苦难,蹂躏情感。
但是昨天和今天的两个班里都出现了同一种情况,我不知道那几个男孩子怎么会嘻嘻哈哈来读这段文字。在已经知道了课文内容的情况下,依然用玩笑的语气来读文本,理解文本。
不能容忍,非常生气、愤怒。
你们换位思考一下,设身处地想一想,21岁双腿瘫痪的年轻人、身患重病的母亲,这样一对苦难母子的对话,你们怎么能用这样的语气来读?你们有心吗?假如瘫痪的是你,你还笑得出来吗?可以没有一颗悲天悯人之心,但是要做到,在面对别人的不幸的时候,不能幸灾乐祸,不能把别人的不幸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
为人父母、亦是子女。双重身份的我们,不愿看到儿女受苦,更不忍父母受累。每次读到这篇文章都会泪目,无论多难,母亲总是首先想到的是儿子,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为儿子着想,不顾自己身患重病的身体,昏迷最后一刻放心不下的依然是儿女。我们的母亲,一定也是这样吧。文章语言朴实,娓娓道来,却以强烈的情感冲击每一个人的心灵。
刚入初一一个多月的孩子,仅仅十几岁的年龄。或许他们体会不到文章中的深情,但是应该明白文本中的内容,应该有自己的感悟,这种感悟,不应该是哄笑。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掌握字词,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听说读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能力和素养。是要从课文中汲取精神的内涵和力量。要引导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活的坦诚、踏实、有价值、有意义。才是真正的“好好儿活”,才称得上挺天立地的人。
幸运的是,孩子们可塑性很强,也懂事。几句教训,静心了,体会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对母亲态度的懊悔,对没有早点发现母亲病情的愧疚,种种情感,杂糅在心间,满满地溢出来。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人,总是后知后觉,也就容易错失很多。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淡雅高洁的母亲,热烈而深沉的母爱,不正是这样,我才走出悲惨命运的深渊,泼泼洒洒的开放的吗?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重拾信心,活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生命,不应该仅仅是为了活着。
情感,是一篇课文的主线。听说读写是一种语文能力,而情感的体验、激发、感悟才是检测学生语文素养高低的标准。好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文本、老师、学生三者之间的情感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