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房率高的房子品质就好吗
看点与思考:
容积率高,小区品质就高吗?不,恰恰相反,低密度(低容积率)的小区才有可能营造出品质。就像得房率,得房率较低,恰恰证明了房子有着一定的灰空间,彰显房子的高贵。
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有一项规划指标决定着项目的建筑形式和开发方向,这就是容积率。
容积率越低,意味着建筑密度越小,建筑平均高度越低,建筑体量越小。
反之,则建筑密度越高,建筑平均高度越高,体量越大。
容积率低的,就只能做别墅项目;容积率高的,就要做高层建筑;容积率中游的,则做多层或小高层建筑。
根据一些项目前期策划的经验及了解的一些相关知识,介绍一下容积率与建筑形式的匹配关系,仅供大家参考:(容积率用R表示)
lR≤0.5,以独栋别墅为主,或配以双拼别墅或联排别墅
l0.8≥R > 0.5,以联排别墅(TOWN-HOUSE)为主,可配以独栋别墅或双拼别墅或多层公寓
l1.5≥R > 0.8,以多层公寓为主,可配以联排别墅或小高层公寓
l2.5
> R > 1.5,以小高层公寓为主,可配以多层公寓或高层公寓
lR≥2.5,以高层公寓为主,可配以小高层公寓
在具体策划产品时,还可以根据容积率与建筑密度的关系来进行产品形式的灵活调整。
在建筑密度不变时,容积率的提高,表现为层数的增加;而当容积率不变时,层数的增加,表现为建筑密度的降低。
利用容积率与建筑密度的关系,把低容积率高密度的多层公寓做成低容积率低密度的高层公寓,形成特别的建筑组合方式。
这个方法可用于一些有江河资源或景观资源的观景项目。
由于层数的增加,使建筑密度得到有效降低,既增加了小区建筑栋距、绿地面积和公共面积,同时也挖掘了景观资源价值。
现在一些规划较好的大型项目,尽量少做多层,而是采用“联排或叠加别墅+高层”的方式。
这样就有空间来做“小区花园”,使得建筑之间的栋距拉开,既有景观视线,共享花园,也保障业主的隐秘性。
在一些三四线城市,由于开发商的政府部门公关做得“好”,项目硬是将容积率拔高。
这些开发商可能以为,这样做就能在同样的地块多出来很多可售面积,也就可以出卖很多钱,多赚利润了。
其实不然,容积率过高,必然带来小区建筑、环境和品质下降,有的小地方具有“高层抗性”。
老百姓一时半会接受不了住高层的“优越”,容积率高的话,势必要造高层。
容积率高也会造成楼栋距缩小,不仅日照、采光有问题,而且对居住隐私带来影响,也会有压抑感。
还有的开发商在“高容积率”和“花园小区”的诱惑下,采取拔高建筑层数。
在一个四线城市,周边也没有什么自然风景景观资源,整个小区都是30多层甚至更高的建筑体,给人鹤立鸡群的感觉。
这种做法没错,但实际效果不一定好,要考虑整体形象。
在一些地方,如长三角一带,居民对于日照要求较高,而高容积率楼盘的呈现弊端就十分明显。
楼间距太小,日照分析不知怎么通过的,20层或15层以下基本上全天照不着太阳,不仅无阳光,就连采光都受到影响。
客户就不会喜欢,也就卖不出较高的价格了。
这就是所谓的也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容积率陷阱”项目。
容积率的高低,也是一把双刃剑。要慎重考虑容积率大小问题。
在产品策划时,要根据项目地块、性质、规模、文脉以及城市规划等来合理使用容积率。
以适当的容积率,保障居住生活的需求或楼盘的品质档次。
有些城市因受土地指标影响,政府拍卖土地时有意提高容积率,因此,在中国的众多中小城市也处处可见成片的高层建筑。
在一些中小城市策划操作过项目,得出一点经验:因为居民对于高层建筑有一个慢慢接受的过程。
在容积率越来越高的情况下,面对高层抗性时,可以通过一种过渡的办法,就是先以“多层为主+小高层为辅”混合。
然后再过渡到“小高层为主+高层为辅”,最后过渡到“高层为主”。
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不把容积率做足(略低于指标)”的方法。
你有2.7的容积率,不把容积率做足,依顺当地对建筑形式的消费能力与习惯,只做别墅和高层,或叠加多层和小高层。
这样,居住品质得到有效提升,从而提高项目售价,也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这种方法常用于高端豪宅项目的开发,针对不在乎售价而注重居住品质及环境的高端客群。
在西南地区的成都、重庆、贵阳等地的市中心区域,容积率越高越好,因为这些区域对日照要求低。
贵阳花果园的容积率超过5.0,开发商还要在中心位置做一个水系景观花园,还要做商业。
这样,建筑很密,也很高,都有30层以上,接近或超过100米的住宅和办公大楼居多。这是地方特色。
�容积率不要太高,否则,营销小区品质营造;就像得房率,很多人要求太高的得房率,这恰恰是房子品质较低的指标,所以,要求高容积率或高得房率,往往是让一些人容易跳进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