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自己,这样做技巧方法

如何才能高效高质量收集到自己需要的资料

2017-04-08  本文已影响2908人  古尔浪洼

文/古尔浪洼

我记得很多年前,一位朋友非常喜欢买书,然后在天涯的闲闲书话晒书单。于是就有人在下面问:你买那么多书,看得完吗?这位哥们就火了,说:你管那么多,我乐意买。

关于我喜欢收集资料的提问,我的答案也类似。但我与这位朋友不同的是,除了在我乐意之外,还需要加个“我需要”。

我认为收集资料,做好自己的知识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一件事。但收集资料不代表能有效收集资料,所以,今天我就我十多年收集资料的心得,谈谈“如何有效收集自己需要的资料”。

实际上,不独我喜欢收集资料,其实任何人都有收集资料的需要,比如新闻事件、评论、分析报告、书籍、观点、数据、案例等等,需要作为自己撰写文章和工作报告的素材。

如果你是个正在研究笔记如何做的人,自然需要去收集如何阅读、如何做笔记、怎样选笔记本、用什么笔等等方面的学习心得,乃至收集印象笔记、有道笔记等方面的资料和评价,方便自己学习和借鉴,支撑自己跟上电子时代阅读的需求。

为了收集的资料以后有用,我们首先不能像个捡垃圾的一样,见什么垃圾都扫,然后丢在自己的电脑硬盘里,或者堆在自己的书架上,而是要让自己参与到资料当中。这个参与的意思,就是要先分辨、筛选,之后,还要在资料下做注解,画重点,整合相关资料,做目的性分类整理等等。

对于以知识为主的工作者来说,收集资料不能是偶一为之,遇到才做的事情,而是要变成一个长期的、持续的习惯。对于一个自己未来需求的话题、专题或者领域,要不断的收集、阅读、理解、内化、整理、归纳、总结,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资料库。要做到在自己需要的时候,能立刻在自己的资料库中找到资料的能力。

这就是我说的有效收集资料。具体是如何做到的呢?下面是我就我长期收集资料的心得体会,分享一下对我来说,有效的流程。希望对你也能有一点参考作用。

1、让资料来源“个人化”、“自动化”

在搜集资料的时候,我尽量让资料来源个人化和自动化。所谓个人化,就是我只搜集我需要的,对我有价值的,且是独一无二的资源。所谓自动化,就是让这些信息自动汇聚到我这里来,而不是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到处去搜集。

我认为在海量的信息中,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最好的方法,还是使用RSS订阅功能。我用这个功能收集研究与主题相关的博客、微信公众号文章与网站上的资讯,我每天大概花20~30分钟快速浏览和检索收集的资讯,然后把觉得合适和有用的,存储在印象笔记中,并顺手用标签标识、分类。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一般不会把那些综合性的大媒体当做我的主要资料来源,原因是,我不想让他们替我决定看什么,而是要我自己决定我要看什么。我也不信任微博这类社群性的媒体上的所谓信息,我觉得太杂太多了,太过于分散精力,所以,干脆自己动手搜集自己需要的资讯。

关于书籍和视频类需要存着才能看的大体积资料,我则是重点在百度云和微盘上搜,然后关注。微盘关闭之后,就重点转到了百度云。在百度云上,我关注了大概有100多个我认为符合我要求的视频和资料分享者,这样,我每天不用去再搜,它们就会自动汇聚到我的百度云盘的分享动态里来,这样,我每天只要几分钟就看完所有的资料了,有需要的,就转存,不需要的,就不用管了。

所以,我觉得这个“个人化”和自动化的流程是非常重要的,用RSS的方式,是自己量身定制了一份个人化的报纸,而百度云上筛选和关注的分享者,则是量身定制做了自己的视频库和书库。

关于个人化和自动化收集资料,这只能算是初级搜集方法,如果有更高的要求,还有其它的更加先进的方法,在这里,我暂时先略过,待改天有时间的时候,我再来专门写一写。

2、保持资料来源的活力,让资料具有观点

上面我谈到了,我不太在微博这类社交性媒体上搜集资料,但并不代表着我从不在上面看东西。

为什么我也还是要花时间看社交性媒体呢?原因是,我们不能只封闭在自己的圈子里,闭门造车,我们还需要碰撞,保持观点、思想和资料来源的活力。所以,在微博上和其它是社交性媒体上,我主要还是看一些可以与我的观点形成碰撞的内容。

具体怎么做呢?我一般将其分为三个步骤,我将之命名为观点三部曲:

1)建立个人化的资讯管道:自己的观点

2)阅读社交媒体上的话题:他人的观点

3)突破障碍(翻墙)阅读:世界的观点

所以,我不仅在日常会阅读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上的资讯,我还会时不时,在需要的时候,用Google来搜集资料。

就我搜集资料而言,我认为上面的三步,缺一不可。这不仅仅是收集资料应该具有的完整结构系统,这其实是对于观点的三个拓展层次,是层层递进的。也可以说是我对于资料的使用顺序,或者说资料产生价值的三个顺序。

所谓自己的观点,就是用RSS自动订阅自己设立的主题内容,阅读自己认同的网站、公众号和自己信任的资讯来源,从而建立一个每天稳定扩充自己的知识管道,让自己可以跟着大家(一些我认同的大牛、可以给我带来新鲜资讯的作者)一起成长,这是建立自己的观点的步骤。

在有了自己的观点之后,了解他人的观点也很重要。毕竟,我们不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只限在自己的观点里,要想不极端,不要陷在自己为是中不再进步,应该主动去多与他人交流,吸收他人的观点,并与他人形成碰撞,这时候,社交性媒体,就是一种很好的载体和获取观点的来源。所以,微博、微信公众号之类,还是要看看的。

为什么我们还需要世界的观点呢?我认为,朋友圈有朋友圈的局限,国家社会有国家社会视野的局限,要能看到更大世界更大范围的资料,我们不仅需要搜集支持自己证据的资料,也需要反证的资料,此时,就只能翻墙去依靠Google来搜资料了,Google的全球搜资料的能力,没有其它工具可以代替,它是有效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的最好渠道,更加能开拓我们的视野。

3、海量信息,只取自己需要的那一瓢

用RSS确实可以快速、大量收集到自己需要的资讯,但是,如果每天面对几百上千条信息,人是很容易陷入到资讯的海洋里去的。坦白说,所有资讯和文章都读一遍,也是件不大可能的事。

怎么办呢?我一般都是快速扫描标题,标题内容吸引我的,或者是我关注和关心的,我会打开看看,如果标题本身引不起我的注意,我就一眼扫过拉倒。

为了控制自己花在阅读资讯上面的时间,一般的阅读上限,设置为30分钟。超过30分钟,即使阅读不完,也关闭。资料和信息的获取是无限的,自己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必担心自己错过了有价值的资料。实际上,每天错过一些好资料,是常态,错过就错过了,没有啥资料是非搜集来不可的,只有搜集来起到作用的资料才有价值。

另外,为了保证搜集来的资料的质量,我一般会在阅读资料的时候,判断信息源的水平,即便是标题吸引人,如果我连续几次阅读下来,觉得同一个资料源的资料太水,我就干脆取消掉,不订阅了。时间要尽量花在有价值的阅读上。

4、阅读时多做笔记,强化资料的参与性

我有读书时做笔记的习惯,我在看到有价值和有启发的文章时,也会顺手做笔记。如果笔记本不带在身边时,我会用易事贴记,记完之后拿回去贴到笔记本上。

如果是纸质的资料和书籍,我在阅读的时候,一般都是直接在上边画重点,边做笔记,这也就是我在开头所说的,搜集资料和阅读要有参与性。

我认为,收集资料的价值,不再与你屯了多少数量,而再与多少资料会对你产生价值。资料如何产生价值呢?就是它对你产生了启发、碰撞,让你思考,能刺激你产生新的想法,或者加固你对某些观点的认同和支持。

如果收集资料的过只是沦为对信息的拷贝、粘贴,或者只是拿回来,存到资料柜里,从此天涯两茫茫,互相都不打招满,这种收集方式,其实是没有价值的,还不如不收集的好。

即便是你收集的时候,是为未来使用做沉淀,那至少你也要分门别类,确认他是属于哪种类型,如果连分类都判断不出来,做不好,而且存进去之后自己找不到,或者要花九牛二虎的力气才能找出来,那么我建议也还是:别收集了。那纯粹就是在谋杀你的生命和时间。

5、排排坐,吃果果,收集资料也要有优先顺序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你的优先顺序是如何排的?我想每个人的特点不同,排法可能也不同。我的排列顺序是:想法(观点)、文章、数据(文献)、图片、书籍、音视频。

为什么我会把想法列在最前面呢?因为对我来说,收集资料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刺激我的想法,不管是文章也对,书籍也对,或者音视频也对,如果不能刺激我产生想法,我觉得其价值就不是很大。因此,相对于资料的完整性而言,资料组合的完整性更重要。

比如我的想法和观点,或者可以能刺激我产生想法的观点的资料(基本都是文字),我都是优先存在有道笔记和印象笔记中。因为有道笔记和印象笔记是我每天必会打开阅读的(印象笔记主要存与工作有关的资料,有道笔记则存与兴趣有关的资料),所以放在里面方便,利用率也高。

有道笔记和印象笔记都无法存储和不方便调阅的资料,我才存在百度云盘中。比如我在百度云盘收集的5T电子资料中,其中1.5T是书籍,3.5T是音频和视频资料。书籍大多是PDF版,原因是PDF扫描版没有错漏,视频资料大部分是一些我关注领域的课程或者演讲,以及一些我觉得有价值的纪录片。

至于一些我感兴趣的欧美电视剧、电影之类的,以前我存在百度云盘中,后来我觉得这些大多都是些一次性消费的东西,干脆不存了,直接付费到视频网站去看。如果视频网站上也没有,我则会在百度云客户端直接看完拉倒(我关注的人中,有些非常厉害,几乎可以同步分享连视频网站上都没有的最新的欧美电视剧)。

在分门别类存储后,我对需要的资料大致都有印象,在真正需要查阅的时候,我只要搜关键字,他们就出来了。但我基本上看视频的时候少,还是阅读的时候多。我始终认为,文字资料的查阅和存储才是最高效的。视频资料只有在实在找不到文字资料的情况下才用。因为视频资料的查阅是线性的,太浪费时间了。

以上是我的一些资料搜集的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