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

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的暑假:“烧钱式教育”何时才能终结?

2017-08-04  本文已影响0人  红拂夜奔去

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的暑假

最近在网上传的沸沸扬扬、一篇名为《月薪3万,还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在朋友圈里面爆火流行,引来各大媒体纷纷转载。在文中,一位月薪3万的高管妈妈,最近却连买衣服都没钱买了,原因就是孩子放暑假了!

在文章中,这位母亲大致介绍了家里的经济情况:自己在企业当高管,月薪三万出头;女儿在广州某外语学院附属名校读五年级;家里大头支出由老公搞定,而暑假来临自己却连新衣服都不敢买。这位高管妈妈算了一笔账:女儿去一趟美国游学,10天20000元;女儿平时在家需要请阿姨照顾,5000元;7月份钢琴考级,每周要上两节钢琴课,200元一节,一共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语、奥数、作文3科培训班6000元,这么几项加起来就要35000元了。最后,这位高管妈妈表示:“痛苦的是你花了,心疼得不踏实;不花吧,对不起孩子更不踏实!”

由此,再度掀起了全网对于孩子教育投入问题这一社会性议题。

中国家庭教育投资金额庞大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不仅让普通百姓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让子女教育消费成为一个家庭培养孩子的必要支出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话,在某个角度上,也表明了家长在子女教育支出上的一种消费态度。

据有关资料表明,全国城镇居民用于子女教育文化的费用已大大超过了消费总支出的增长幅度,教育消费已成为家庭消费的重要项目。

得益于受过良好教育的国内中产阶级家庭的崛起,以及越来越重视子女的高质量教育,目前中国家庭平均花费在教育上的投资约占50%,远高于美国不到25%的投入水平。而随着年轻一代不断上升的购买力,预计投入在教育上的花销还将进一步扩大。据预测,对于国内年龄在30岁以下的家庭,教育仍将占据整体开支增长的12.5%。

而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培训,正以每年30%速度急速增长,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青少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目前,我国现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而在大中城市,90%以上小学生在课后接受各种各样的辅导。保守估计,我国由于学生的参观旅游、购买教辅用品、课外读物、观看演出以及课外培训等形成了大约6000亿元的市场消费额,其中各种培训消费大约为2000亿元。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需求群体市场。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有28.1%的家长认为培养孩子可以“不计成本”,一半以上(57.4%)的家长依然认为教育投入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19.4%的家长相信“高投入才能高回报”,38.3%的家长认为可以为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适度负债”。

因此,当今不少孩子暑假期间被家长塞进在各类培训班、特长班中忙得不亦乐乎,在培训班里强化着扼杀想象力、创造力。以提高分数为目标的应试训练,让教育日渐成为了一种“烧钱游戏”。

烧钱教育是怎么形成?

中国有句经典名言叫做: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从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来看,中国就是一个极度重视教育的国度。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家都在强调素质教育,根据不同孩子天性所量身培养,这种教育虽然好却注定了不是传统的习惯于同质化教育的学校所能够教导的,因为学校必须要进行同质化教育,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既然学校只能够提供大家都差不多的同质化教育,素质教育势必只能靠家长花钱来进行,这就是为什么当代烧钱教育如此盛行的逻辑根源。

正是由于素质教育的盛行,才产生了烧钱式的素质教育,因为无论是钢琴、书法、绘画、舞蹈,孩子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几乎都是烧钱的项目,再加上各种学业的辅导班,各种素质教育的游学课程等等,这些日益丰富的素质教育体系让烧钱正在向着无底洞越行越远,而从经济学上来说,所有人都是处于一个竞争的环境当中,这种竞争就极易形成烧钱式的竞争性博弈。

这种竞争性博弈,就导致了孩子的教育陷入了一种军备竞赛,教育负担越来越重,家长付出的成本越来越高,从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家长烧钱给孩子提供更好的资源,但是别的家长也会烧钱,于是你只能烧的更多更好,这样呈现出双螺旋的上升趋势,烧钱越来越多。

出国游学的火爆与家长的无奈

在文中这位家长给孩子列的暑假花费清单中,占大头的是出国游学这一项,而越来越火爆的国外游学,逐渐成为不少学生家长暑假的选择,也成了最时髦的暑期活动。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留学热和海外游升温,让孩子趁着暑假出国游学,借以熏陶世界文化、开阔个人眼界,已成为不少家庭的选择。“美国常青藤名校游学营”“英国顶尖贵族公学暑期拓展”“澳洲暑假亲子夏令营”……假期游学的触角延伸到各大洲名胜,游学机构火爆招生,家长趋之若鹜。

在国内,各大城市几乎每年寒暑假都有前往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各个欧美国家的游学团。现在的家长更愿意让孩子扩大视野,接受新鲜事物,一定程度带动了出国游学的火热。此外,留学热也带动了游学热,多数送孩子出国游学的家长,都有将来送孩子出国留学的想法,通过游学先让孩子出去适应接触下,为今后的留学打前站、探路的也不在少数。

目前,出国游学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由老师带队的游学团,行程安排会加入住校住家、当地学校课程等学习体验内容,主要由学校、教育培训机构、旅行社等合作组织操作;另一种是旅行社组织的亲子团,由父母陪同子女出国,在常规的旅游产品基础上,特别增加名校深度游等内容。也有少部分孩子是通过父母或亲属的关系出国体验学习。

关于出国游学十天半月花掉几万块,究竟是不是物超所值,作为游学项目的“埋单者”,家长们的态度也各不相同。

在不少家长的眼中,出国游学不仅能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还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改变。很多家长认为只要有条件,哪怕节衣缩食,也不能让孩子落于人后。

但也有不少家长认为,花费高昂的报名费只为让孩子出国十天半个月,实属无奈,因为别人的孩子都报了,如果自己的不报,很容易让孩子被同学“边缘化”。因为游学回来孩子们都会在一起讨论谁去的国家好玩,没去游学的同学无形之中被隔离在外,不但在同学面前没有谈资,还有可能被同学瞧不起。

中产阶级烧钱背后家长的焦虑

开篇这位母亲晒出的账单引发人们对“烧钱式”教育的讨论,想来这位妈妈还是比较幸福的,起码花不花这个钱,选择权在她。对于那些压根花不起这个钱的家长而言,除了对不起孩子也别无选择。毕竟,这种“烧钱式”的教育消费大多只适用于有充裕闲钱的家庭。

而由此更引发出大众对这样一个社会阶层的思考。透过这篇文章,更多人读到了当下中国中产阶级对于孩子教育的内心想法:月薪三万撑不起的并不只是表面上一个孩子的暑假,它撑不起的还有家长的欲望、焦虑,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和市场上各种培训机构的炒作。

有评论指出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中产阶级情结在中国是个新事物。除了收入可观,至少不愁温饱,还要有足够的“身份被感知”表现欲。别人家的孩子出国留学,我的孩子也要去;别人家的孩子游学上辅导班,我的孩子也要有同样待遇,而且要广而告之。这种“中产阶级情结”会导致父母的焦虑感与攀比心理,一方面父母要担心阶层的下坠,同时又要维系好这种环境下孩子与周遭的“平等”。在这种心理下,且不说3万月薪不够,即便有30万月薪也是不够。前者在抱怨付不起孩子暑期游学和培优培训费用,后者则可能要抱怨难支付孩子暑期网球私教、马术私教,以及相关陪练、保姆与全球打飞的等费用。

另一方面,校外培训机构在“烧钱式”教育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部分校外培训机构利用平台,炒作升学竞争,制造紧张和焦虑情绪。比如暑假期间有培训机构就打出了“努力一暑假,开学当学霸”的口号。它们在打造光鲜亮丽的资本神话的同时,也让“初中学高中课程、小学读初中课程、学龄前认字过百、入幼儿园前学数字加减……”成为孩子们的常态,“幼升小”“小升初”、奥赛热温不降。这些起跑线上的竞争违背教育规律,是典型的拔苗助长,对孩子的长远发展而言,可能也是弊大于利。可怕的是,在这种市场炒作下,家长若不去学,更难心安。

教育的社会分层

中国家长的焦虑的与日俱增,除了孩子的教育花费,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学区房的盛行,大量的学区房在各地快速流行开来,学区房的流行,除了少部分是因为的确有上学的学区刚需之外,更多的则是一种家长的集体焦虑所致。

一是房地产带来的教育分层。对于房地产来说,房子本身就是居住属性而已,但是由于特殊的政策因素导致了房子上面被附带了更多的其他的社会福利,比如说学区,而实际上的结果就是房地产带来的教育分层,有好学区的房子的人才能有好的教育,所以让房子成为了一个人为的教育分层线,直到最近租售同权的出现,才打破了这种房地产带来的教育分层的问题。

二是教育资源投入带来的人生分层。其实,想想看为什么当今家长如此的焦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教育方式的多元化,之前对于中国孩子来说,教育到最后就是高考这一条路,但是现在除了高考之外,出国也成为了一种选择,而出国依靠的就是所谓素质教育,这种机制通过高额的教育投入天然的形成了教育的围栏,有钱的才能进来,没钱的只能在外观望。所以这种多元的教育选择,让家长更加焦虑。

世界瞬息万变,在物质基础有限的情况下,学校该拿什么去丰富孩子的视野,家长该如何为孩子争取来相对的公平?

“烧钱式教育”背后的家长们,在这场游戏中最终都难以获胜,也不会有最后的赢家。教育是一场长跑,起跑线上的竞争决定不了最后的输赢,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必须符合天性,符合教育规律。起跑线上的竞争违背教育规律,是典型的拔苗助长,对孩子的长远发展而言,也可能是弊大于利。但是家长之间的互相攀比,互相较劲给孩子报了多少培训班、特长班,再加上校外培训机构的刺激、诱导,被裹在这股洪流之中,人们很容易失去理性,如果不节制,别说三万元,三十万也可能撑不起一个暑假。

但是当下这种教育引发的烧钱恐慌战,目前来看恐怕短期内不会得到有效改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