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品集认知的世界中国民航大学

组合论—组合的演绎(3)

2018-07-05  本文已影响238人  鱼蕙兰

若我们缺少批判而独断的认为终极实在乃是外部对象之内自规定的物体,则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的矛盾,我们难以对我们仅仅掌握的一点知识抱以信心,一方面是诸感官消极的被动感受性,另一方面是想象力似乎毫无凭据的创造性,这种独断的判断带来的就是对终极实在属性的误解和一系列矛盾的结论的得出。

我们必然会认为唯有那唯一存在的不可言说之物为自规定的真而其余都不过是源于我们的错误与想象。也必然会接受那无属性的唯一不可言说之物竟引发了整个诸世界的幻想,从而陷入彻底的怀疑论之中。为了防止此种情形的出现我们对于那终极之物范畴的建立就是十分有必要且在认知体系的建立上是有着根本性功劳的。

属性之说向来有着各种各样的争论,或主体或客体。然而,属性无论归结于观察者之主体或是被观察之客体都是独断且充满矛盾的,同一观察者以其独特的观察方式会从不同的被观察者处得到完全不同的属性认知,同一被观察者面对不同观察者也会给予不同的属性认知。得到某一特定属性认知这一结果必然是需要同时确立这主客二者的,也就是说属性不属于主体亦不是客体而是二者的组合。经验实体之属性只存在于两经验实体之组合中,故无眼疾者见山为绿色,有眼疾者见山为红色。

本质这一词语的滥用使得人们对所谓经验实体的本质亦产生了探寻的念头,而这一追寻过程本身就是错误的。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就在于错误的将属性的认知归结于经验实体构成的主观上的客体之上,若是如此我们必将接受山既是绿色又是红色,并且我们不能用有眼疾者得出的红色是受眼疾干扰后得出的错误认知来宣说山是绿色只不过有眼疾者得到了错误的知识。有眼疾者与无眼疾者在逻辑上是等地位的,认为其中某一是正确的范本不过是人们的偏见,多数人的暴政。因为属性只存在于组合之中,没有组合也就是主客结合这一载体自然无法得到其特定的属性以及相关认知。

组合的构成必定是主客二者的构成,这就导致了一观察者并不能观察自身,因为并没有相对的客体与之形成组合,在这里试图以自身为例来反驳的人只需要注意一点,观测到手之客体的主体是缺乏了手的人所构成的主体,而非手自身。事物不能与自身构成组合的同时亦不能与包含了自身的高级组合构成组合,譬如人与宇宙,宇宙若是试图成为客体而被观测到就意味着必须有宇宙之外的主体来将宇宙视为客体与之形成组合。 照此说法在对于被包含与宇宙之中的人们而言宇宙不应该具有任何意义和属性,但现代科学的发展是违背这一说法的。但事实上,我们无法不去主观的观测宇宙,一旦我们试图观测宇宙,就形成了新的组合即我们与少了我们的残缺宇宙这一组合。

严格意义上每个人所观测到的宇宙都是独一无二的,也具有独一无二的属性。只是相对于宇宙一个人的差异太过渺小。而现今科学的发展程度观测不到这种差异。人们不可能得到一个关于现象界统一的真理,因为一百万个人就会观测到一百万个宇宙。他们的结论虽然并不相同,但具有同样的真实性和片面性。对于现象界中而非逻辑界来说真正意义上的宇宙是不存在的,科学只能努力无限接近于真理而不可能通晓真理。我们所理解的宇宙是不完整的,我们也没必要为此失落,因为真正的宇宙是一个无效组合,一个不能与我们同属一个高级组合的组合,一个不能与我们产生干涉的组合对于我们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不仅不需要试图了解这个真正的宇宙,我们也无法对于低级组合而言不存在包含于他的高级组合。a与b构成组合ab,根据上述推断a无法认知到ab,也就是不能存在ab和b的组合即abb组合。主客之分使得一个组合在高级组合中以不同身份出现无法实现。abb的存在使得a无法观测ab,当ab观测a时同样出现的abb意味着ab同样无法观测a。组合只对同属于更高一级组合的组合有意义,只有当存在更高一级组合时,低级组合才具有属性和意义。

我们并不能去谈论真正意义上的“宇宙”这是由于我们自身亦是一个组合的先天限制导致的,但显然我们现在又正在以一种方式去谈论,这是因为当我们以逻辑为工具时可以使得在现象界的我们暂时的脱离这组合的身份而短暂的以逻辑为媒介去体验那现象界所依赖的世界。这以组合的形式存在的实在显然就可以认为是那感知背后的实在,因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在其之间再去假设任何形式的存在物。我们已经知道感知的背后必然对应着实在并且组合就是属性也就是现象的承担着,当我们脱离我们的主观思维带来的视限而踏入无我的纯逻辑世界之时,我们就必须承认在这一过程中逻辑所企图涉及的对象也就是那属性的承载者组合本身。那现象界背后的实在,理论上存在的形而上的世界也就是这由组合构成的逻辑界,我们所要进行的工作也就明确的是通过逻辑界和现象界的划分来达到为一切法建立合适的法院目的。

同一性在现象界中被往往被普遍的滥用,人们认为那些表面上具有相似性的前后相继物是同一的并为此自顾自的建立了诸多的原理去解释于此,但两类不具有完全同一的事物在现象界之中绝不具有任何真正意义上的相似性的,逻辑上也不存在此类情况,若其在表象上竟然具有某种相似性,则我们一定可以从这二者的真实拆分中找寻到两组具有同等效能的组合,这之所以会出现在主观上判断为两事物相似的现象本质上是由于理知统筹的先天缺陷所导致的,当观察者观测某组合AB与某组合AC时,实质上存在着组合(HA),(HB,)(HC),)(HAB),)(HAC)所同时对于观察者展开,若我们竟然认为组合AB与组合AC对我们产生的效能之间有有着何种的相似性,则一定是我们那贫乏的理知错误的将这以上的诸多组合错误的统筹为一处所产生的,即理知在思维上抹去了组合A、B的独立性而将其效能统筹为组合AB的效能。

知识的产生过程仅仅是对由于组合之间的效能而产生的感知材料(在现象界的具体运用中类似卵圆窗的震动还是毛细胞上的纤毛所受到的冲击都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这感知材料在现象界中的现实对应)进行选取其中所能被统筹的呈现于主体从而形成直观的感知,而感知又作为认知的的对象被理知选取了某些个别的感知作为范畴的构建并加以赋名从而诞生这一现象界的认知,然而由于先天的认知缺陷,人仅仅能通过唯一可被理解的认知去猜测对应着的实在,而那实在本质上是并不可描述的。

人永远无法得知一个被其认为确实是对应着个别的认知背后究竟有着几个实在与之对应。因此对于观察者H而言,他认为组合AB与组合AC竟然拥有的相似的属性不过是因为同样被错误的统筹于组合AB和组合AC的的组合A所具有的的同一性所带来的错觉。实质上事物在本质上之间不具备任何的的相似性,仅仅只有组合的相同或不同而带来的绝对同一性或绝对相异性,但是由于人们的认知缺陷他们难以明了真正的认知对象并且由于认知的本质只是相当模糊的选取感知的某极端特征作为认知的范畴因而认知所建立起来的被当做实体来看待的实质性认知本质是错误百出的。

当然,若当组合B与组合AB对于观察者所显现的属性并无矛盾之时,即使人们错误的将其二者混为一谈也丝毫不影响该认知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而当其组合之间具有矛盾之时,上述问题自然也可以避免,正因为如此这一错误才潜藏至今而未被人们清楚的认知.我们无法彻底区分诸组合之间的统一关系,这就意味着及大多数的组合在理知的综合下都掩盖了其独立性,我们不能感受到极微也就是那基本组合的属性,而是我们的理知无法将其与其余极微处获得的感知分离开来,我们无法对那不可描述的逻辑界进行任何现象界中的描述,自然也因此无从得知任何因他而生的现象界中知识的来源的数量的一切知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