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消失的“柞水渔鼓”
郑重声明:原创非首发,曾发表于报纸,文责自负。
陕西的八大怪全国闻名,也有一句顺口溜流传极广:“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吃一碗洋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陕西人确实爱吼秦腔,每天晚上走在西安街头,总能看到很多吼秦腔的人,他们自弹自唱,陶醉在那份悠然自得之中。我的家乡位于陕西南部的商洛市柞水县,由于地域的缘故,人们是吼不来秦腔的。但唱起独具地方特色的柞水山歌,那气势也不输给秦腔。柞水山歌原本是配有乐器的,一根由水竹制作而成的渔鼓筒,长度1米左右,两头掏空,一头蒙上绸布,唱山歌的时候,敲打渔鼓,用于伴奏,又名“柞水渔鼓”。人们为了唱山歌方便,省掉了乐器。
在我们的村子里,山歌唱得好的人很多,我觉得父亲唱得就不错。据说父亲年轻时因为山歌唱得好,才把母亲娶回家的,也就有了后来的佳话。儿时的记忆里,父母干农活把我带到田地边。大人们戴着草帽,一边干活一边唱山歌,歌声此起彼伏,从这个山头传到那个山脚,在山谷中回荡。有男的唱,也有女的唱,有对唱的,也有合唱的。在温暖的阳光之下,人们流淌着的汗水与高亢的山歌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成为田地里令人难忘的情景。
后来,村里的山地全部退耕还林了。人们在地里干活,没有唱山歌的氛围,渐渐也就没人唱了,没有山歌成了干农活时最大的遗憾。
有一次,隔壁家的叔叔在家门前的山坡上挖野菜,中途歇息时,随口唱了两句山歌,正在屋后锄草的父亲听到了,马上对唱了两句。这熟悉而又久违的歌声,听得我热泪盈眶。后来,父亲也很少唱了。我问父亲这几年为什么没有唱山歌了。父亲笑了笑,说:“过去大家一起干活时,说唱就唱了,有个互比的心,热闹。现在一个人唱不起劲儿。”
某天,我收到同学发的一段关于家乡“柞水渔鼓”的表演视频,那一句句熟悉的唱词,让我惊喜万分。“渔鼓本是呵嘿,一根竹呀嘛呵嘿,张郎驮斧来砍倒,李郎那个拉出林……”我仿佛回到了从前,回到了那个热火朝天干农活的少年时光。
再后来,我听说“柞水渔鼓”还申报了“陕西省级非物质保护遗产”。前几天,住在楼上的邻居来我家寻找酒盒子里面的黄布,说是给上幼儿园的孙子制作渔鼓筒。现在,学校里开始让小朋友们学唱“柞水渔鼓”。我心里有了一份庆幸与窃喜,让我日思夜想的“柞水渔鼓”得到了传承,它不会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更不会成为我生命里的一种遗憾。
往后的日子,我不用再怀念它,更不用在梦里听它。因为,我随时可以听到这高亢而又动人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