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该怎样读书?

2018-11-30  本文已影响0人  嘎吱一声

这两天和阅读死磕上了,连续读了好几本关于阅读方法的书。这类书之前也读过,之前读下来好像都没太大触动,这次不一样,触动挺大。可能是今年看的书多了,也有了更多的感受与反思。下面就全面说说关于读书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们为什么会拿起一本书看?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个出发点的问题,做任何事不能忘记初衷。可能大部分人拿起一本书来读只是为了消遣,只是因为好奇。这个时候读书的方法可以是信马由缰式的,感兴趣的就多看看,不感兴趣的就草草翻阅。虽然较随意,但是我还是觉得应该在读的过程中主动去设问,使阅读效益最大化。还有一部分人其实看书是带着问题的,那就需要甄选,运用快速阅读的方式来选书,运用主题阅读的方式来融合,期间也可以运用深度阅读的方式来升华知识。这两种情况我们平时基本都会有,不管哪种都应该以自己的需求为出发点,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上面我们提到了读书的初衷及不同目的下的阅读方式。读书还有个很普遍的问题——读完之后记不住。估计很多人都碰到过,怎么解决呢?似乎无解。杨绛先生曾谈到过钱钟书读书,说世人以为钱钟书学富五车,博闻强识,其实并不是那样,只不过他善于做笔记,还喜欢回看笔记,一遍记不住看二遍,二遍仍然记不住继续看三遍……如此往复,当然就记住了。所以,钱老先生的故事告诉我们,记不住没关系,多做笔记多复习。重复是记忆最好的方式。

那么怎么做笔记呢?除了常规的摘录笔记(也就是直接摘抄原文),另外一种就是延伸笔记。这里主要介绍《这样读书就够了》书中讲的一种方式,RIA读书法,其实它本质是一种做笔记的方式。RIA分别指阅读、内化、应用三个步骤。阅读就是阅读原文的知识点,内化是指用自己的话去复述知识点,应用分为两步,即举例和应用,举例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或感受,通过这种方式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应用就是看在实践中自己怎么运用这个知识点,最好是马上付诸实践。

举个例子,比如《好好学习》这本书中讲了“复利”这个知识点,首先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复利”就是一种累进式的数学计算方法,复利的决定因素有两个:初始值和时间。初始值包括本金和利率。初始值越大,时间越长,复利值越大。其次结合自己的经历举例,学习知识的过程其实就像是复利,只要方向是正确的(利率为正),投入一定的资源(本金)去学习,给予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成为很厉害的人,这就是知识的复利。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方向方法要正确,尽可能投入多的资源。最后,通过这个知识点我们明白了,学习的方向很重要,因此可以建立每日反省机制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投入的资源多寡也决定了最终的产出。另外,学习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在这个过程中多给自己一点耐心,不要急躁。

所以,不怕知识多,笔记记起来,不怕记不住,知识用起来。只有用起来了,理解了内化了才真正是自己的。现在各种云笔记很便捷,动动手指就能推送存储。但是这些知识有多少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有多少是我们整理了的消化了的呢?我们不能只做书橱。

此外,还有一个杀手锏就是知识一定要输出,或者说是以教为学。在输出时你会重新检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度,这会逼迫你去更深地消化知识。同时,在输出时,他人的反馈信息也会给你更多的触发,促进你进一步理解知识点。

上面这个图列举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对知识的掌握度,我们可以看到教和做相结合是知识掌握度最高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把RIA读书法和输出两者结合起来,那这个知识基本就是你的了。

最后一个问题,我相信是很多人都想要问的,阅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不读书追追剧淘个宝也照样活得好好的啊,为什么一定要阅读?我的答案是:

阅读的本质是获取知识与经验,每个人的经验都有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会让我们焦虑、迷茫、失落、无助,阅读是减弱这种局限性性价比最高的一种方式,可能没有之一。

大多数成人离开学校之后就很少看书,大家似乎都已经习惯了碎片化的阅读。控制自己的大脑,主动切断那种碎片化阅读的惯性,先从简单的感兴趣的书本读起,每天坚持10分钟,让大脑逐步对阅读形成正向的反馈,相信你也会爱上阅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