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稀缺的品质:感恩——诗经.驺虞
在读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常常能够读到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今天,这种感恩之情已经绝少在文人笔端流出来,尽管很多人在唱,“感恩的心,感谢有你”,可是唱者是为了唱给别人听,听者不说话,唱者以为自己感动了别人。读诗经.国风.召南.驺虞,我就读出了这样一份感恩。
现代人稀缺的品质:感恩——诗经.驺虞一、诗经原文与翻译
诗经原文
彼茁者葭(jiā,初生的芦苇),壹发五豝(bā,母猪),于(xū)嗟乎(于嗟乎,表示惊叹)驺(zōu)虞(yú)!
彼茁者蓬,壹发五豵(zōng,小猪一岁曰豵),于嗟乎驺虞!
古诗文网翻译:
从繁茂的芦苇丛,赶出一群母野猪。哎呀真是天子的好兽官!
从繁茂的芦苇丛,赶出一窝小野猪。哎呀真是天子的好兽官!
二、关于这首诗的争议
这首诗的争议焦点在于 驺虞。
在本诗中,驺虞是什么?
一说驺虞是传说中的仁兽,“虎躯猊首,白毛黑纹,尾巴很长。据说生性仁慈,连青草也不忍心践踏,不是自然死亡的生物不吃。”《山海经》卷一二〈海内北经〉:“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彩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虞,乘之日行千里”。
二说是猎人,猎人说大概是根据诗中的“壹发”,因为古代射满12箭为一发。
三说是管鸟兽的官。《鲁诗》将“驺”释为天子之囿,将“虞”释为司兽之官。
那么,这首歌的主旨是在讲什么呢?
如果是讲野猪从芦苇中被赶出来的故事,那么题目为什么不叫豝豵呢?
很显然,故事中的主角是驺虞,他(它)从芦苇丛中赶出了野猪,解救了饥饿的人,或者馋肉的人。
那个时候,猪肉应该是老百姓想得流口水的美食,形容商纣王奢侈,用酒池肉林来形容。形容极具诱惑力的事情,是“三月不知肉味。另外,孔夫子的学费用十条肉干就可以。
所以,有人就写了这首诗,赞美驺虞给老百姓赶来了野猪和小猪。
无论驺虞是什么,写诗的人都在赞美他为老百姓做的事情。
这就是感恩。
三、感恩的心
为什么要感恩?
在百度百科里对感恩有这样几种解释:
1、餐前或餐后对上帝表示感谢。
2、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谢生活给予你的一切。
3、感恩是你对一个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够亲密的人给予你帮助所产生的一种亏欠心理。
4、感恩是对亲人朋友的一种回馈心理。是一个人所需要拥有的品质。
5、对他人给予的恩惠表示感谢。
6、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报答,感谢别人。
如果我们分析一下这个词中的主客体关系,大概是这样的;
主体:我
客体:上帝(神)、自然、他人
动作:是一种心理状态,不一定有真正的动作。
至于感恩作用,那就要看感恩的客体对象是谁了。感恩上帝或自然,是因为心存敬畏,感恩其它人,是因为回馈心理或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
现代人,尤其是没有信仰的利益论的人,很少畏惧,因此不把感恩当作人生必备的态度。
这就让我想起来前几天看到高铁骂人女,看完后我和先生都在感叹怎么会如此人心不古。
我想,这就是没有感恩心理的人的一种表现吧?
现代人稀缺的品质:感恩——诗经.驺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