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想读书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摘抄与思考

2018-10-02  本文已影响25人  Recycler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摘抄与思考

文:Recycler

112/322.13462

【骑摩托车可就不同了。它没有什么车窗玻璃在面前阻挡你的视野,你会感到自己和大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出行有很多方式,坐飞机、坐火车、开房车、开轿车、骑摩托车、三轮车、自行车、滑板车、滑轮鞋、步行。各有各的支持者,各有各的粉丝,各有各的理由。骑摩托车觉得自己即快又节省又能看到大地的方式。如果想要其他东西,时间、效率、空气、风景、花费、信仰等等,总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式。如果这些都无法满足,只能说明梦想大过了现实,无法与现实讲究。

【因为旅游本身远比赶赴某一个目的地更加惬意。】旅游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目的,就是到达某地然后拍照吃当地食物买当地纪念品然后会走。照片只能证明自己去过某地。按照作者这句话来说,旅行的目的远不止去过某地,而是感受的一些东西。

【我在想,为什么我们这么久之后才会对其着迷。我们早已看过却仿佛没有看到,或者说是环境使我们视而不见,蒙骗了我们,让我们以为真正的生活是在大都市里,而这里只不过是落后的穷乡僻壤。这的确是件令人迷惘的事,就好像真理已经在敲你的门,而你却说:“走开,我正在寻找真理。”所以真理掉头就走了。哎,这种现象真是让人不解。】需要看前文,一大段。大意是说,骑车喜欢走乡间小路,会遇到一些热情的乡里人。反思大城市就没有这种热情。得出结论,我们在大城市寻找一种人类本源的生活,也就是真理。当我们看到农村生活的时候,我们甚是厌烦,殊不知,农村生活就是我们久违的生活。

【不过肖陶扩因为收音机、电影和电视的出现而没落了,在我看来这种改变不见得是一种进步,虽然全美的思想交流更加快速便捷,但也似乎变得更浅陋。原先的河道已无法再承担这样的流量,它只有另觅新的出路,然而这样它就为两岸带来了更多的灾难。在这次肖陶扩当中,我不打算在脑海里挖掘任何新的河道,只想把旧的想法疏通一番,因为它已经被腐败发臭的思想和陈旧观念堵塞。“有什么新鲜事儿?”这是一个人们最感兴趣的问题,但是也最不着边际,可以没完没了地问下去。如果认真探讨它的答案,所得的只不过是一堆琐碎的跟风事物,这些都是将来的淤泥。我宁可问这样的问题:“什么是最好的?”这个问题能疏通河道而非拓宽它。人类历史中有些时代,思想的河道挖凿得太深,以至于无法修改,从而再也无法出现任何新气象,这时追求“最好的”就成了僵化的教条——但我们的现状并非如此。目前的普遍思想似乎早已漫过两岸,丧失了主要的目标和方向,淹没了低洼地区,把高地孤立起来,切断了它和其他地区的联系。除了河水本身浪费精力的躁动外,像这样到处流溢并没有任何意义,所以目前似乎真的到了需要疏通的时候了。】怎么理解呢?我是这样理解的。肖陶扩的时期,人们可做的事比较少。人们的精力和欲望都是用在专心研究一件事上。也就是把河道挖深。但是在新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发现不同的东西,人们的精力和欲望被分摊到多个方面,如果精力和欲望用在不好的地方,就相当于河水漫过堤坝。虽然挖深河道没有什么改变,但是现在开始改变了河岸,支流太多找不到主要方向。这种行为并不好,还不如当初深挖河道的方法。

【一个人保养车子究竟应该到什么程度?对我来说,尽量使用买摩托车时附送的小工具箱和使用手册,然后自己保养,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但是约翰反对这么做,他认为应该让师傅负责修理和保养才不会出错。】这是两个时代代沟的问题,也是全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两个人在乎的东西不同。成年人珍惜已有的东西。想要旅行就要有辆好车,车路上会坏,就得找人修,自己会修车随时随地都可以修理。修车时实现梦想的基本功。年轻人没有骑车的梦想,不会考虑路途上坏车的情况,认为现在修车便利,随时都可以找人修车。一对不会修车的夫妻,也有骑车远行的梦想,为什么不学修车。因为他还存在对新技术的排斥心理。有喜欢的有害怕的,只能退而其次,选择不修车远行。

【只要我们谈的内容是天气、路况、民情、往事或是新闻,谈话自然就很愉快。然而一提到车况,话就说不下去了。大家都保持缄默。就好像是两个老友,一个是天主教徒,另一个是基督徒,两人一起喝啤酒,享受人生,只要一谈到节育,谈话马上中断】所有人都这样,不感兴趣的东西,不震撼思想的东西,大面上公共的问题,可以随便聊。求知也好,好奇也好。但是一旦涉及个人的信仰,就不能继续谈了。人在某一方面的执念越强,越容易与人与冲突。要想让个人没有冲突,随和好接触,最好的办法就是没有执念,说什么都行。你们在乎的事信念,我们在乎的是你这个朋友。

【我越想深入了解为什么我如此被技术工作所吸引,而他们却如此憎恨,原因就变得越模糊不清。结果原本只是小小的歧见,最后却演变成一道鸿沟。】导致大麻烦的并不是大问题,而是生活随处可见的小问题。谁做饭谁刷碗谁带孩子等等生活琐碎的问题,都要会成为爆发点。

【我很奇怪,为什么要对水龙头压抑自己的怒火?】水龙头滴水是个很常见的问题,尤其是夜深人静的时候,需要安静的时候,滴水声特别清澈。宁可放一块海绵消声,也不愿意换个水龙头。如果什么都不做。就会逐渐习惯这小小的烦恼。就像是跳广场舞,反对无效,只能自我屏蔽广场舞的声音。虽然也是烦恼,也习惯了。只能习惯自己的无能为力。

【它应该是指来自于科技的一股力量,没有明

确的定义,而且缺乏人性、机械化、了无生气,是一头瞎了眼的怪兽,一股死气沉沉的力量。他们夫妻俩觉得很恐怖,因而试图尽量避开它,却又明知那是不可能的。我的用词严重了些,但是实际情况的确如此。虽然总会有人了解它驾驭它,但那些人是工程师。他们在描述自己的工作时用的是非人性的语言,不论你听过多少回,也无法了解其中的意义。而和科技有关的怪物已吞噬了大片的土地,污染了空气和湖泊,人类既无法打击它们,也无法逃避】即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但是又无法控制对方。相当于把主动权交给了对方,任由对方主宰自己。骑着一辆号称世界最好的摩托车想去感受新鲜空气。但是不会修车,迟早会因为不会修车而陷入呼天喊地无人应。有些车开一辈子都没问题,有些车出门就坏。这就是运气,也可以说是赌运。人们的幸福生活全是靠赌出来的。。如果自己会修车,那幸福生活并不是赌。而是几乎百分百的成功。可以无忧无虑的去往任何地方。如果不会修车,只能在修车点附近转转,随身准备修车。修车店附近转转,对一般生活在高楼大厦的人们也是知足了,只有那些极具探险精神的人才会去学修车,甚至拉着一车备用零件。

【他们打着反科技的旗号,高喊:“科技滚蛋,搬到别处去。”然而在人们的脑海里仍然残存着一丝理智,没有工厂就没有工作,就没有相当的生活水准。但是,人们头脑中有太多的力量胜过了理智,只要憎恨科技的情绪超过它,那么残存的一丝理智便会瓦解。】可以说,那些笨的人,那些不愿意改变的人,才会反对高科技。只是希望让人们搜处在一种水平,分不出智慧的高低,那些笨的人就没有比较就显不出劣势。嫉妒他人便是超于理智的情绪。

【佛陀或是耶稣坐在电脑和变速器的齿轮旁边修行会像坐在山顶和莲花座上一样自在。如果情形不是如此,那无异于亵渎了佛陀——也就是亵渎了你自己。】修行就是一种不分场合的修行。随遇而安。如果选择地点,便对世界有了分歧。那种听水龙头滴水的声音,算不算一种修行呢?

【我认为只有在情绪不对的时候,身体上的不适才更加明显,那时你就会把不适的原因归咎于环境】情绪会让人专注于自身情绪相符的环境属性。心情好就会关注环境好的一面,心情坏就会关注环境坏的一面。寻找归属感也许是人类的共性,

【她一向住在城里,似乎常会因为单调乏味的生活而郁闷,然而我希望她能接受这种单调,这种来自于一望无际的草原和风的单调】城市生活单调,看草原和风单调。从一个单调去看另一个单调,最终还是单调。不如适应当下的单调。这也许就是生活的意义。

【在这次旅行当中,我想应该注意这一点,更深入地研究,看看是否能够了解究竟是什么把人和人的工作分离开来,进而了解 20 世纪的人究竟是出了什么问题。我并不想仓促行事,因为仓促本身就是 20 世纪最要不得的态度,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关心它,而想去做别的事。】急,是为做完一件事,再去别的事。人们是贪心的想做更多的事,想得到更多的成就,想在人群中显赫,想具有强有力的生存优势。

【科学定理也不占用任何空间,也没有能量,因此也只存在于人的心中,所以完全科学的态度就是既不相信鬼,也不相信科学,这样你就安全了。然而这样一来,你就没有多少可以相信的了,但是唯有这样才是科学的态度。】鬼是人们想出来的,科学定理也是人们想出来的。所以按照科学定理的标准,鬼和科学定理都是不真实的。时刻保持怀疑态度,才是科学的精神。

【其实现代人未必比以前的人聪明,人的智商并没有多大改变,那些印第安人和中古世纪的人跟我们都差不多,但是彼此所处的环境不同;在以前的环境中,他们认为鬼神是存在的,就像现代人认为原子、质子、光子和量子是存在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相信有鬼,也就是说,现代人也有属于他们的鬼神,你知道的。】都是想象的,说有也行,说没有也行。让别人开心就好。以前我们不知道原子质子光子,但是现在科学论证了。就认为有。但是原子质子光子一直存在,不因论证而存在。如果若干年后,我们用科学证明了鬼的存在。鬼是不是一直存在呢?这个弯转过来了吗?别人见过或认为对的事,我们没看见。我们就攻击对方。就像是,有些现象只是偶然发生。别人看到了,认为对,我们没看到认为错。我们见识了苹果落地知道了万有引力。有人不知道万有引力。这都一类的问题。由现象,我们认为是对的,便将整个认知种植在思想深处。现象又不是所有人看到的。也就有人肯定有人否定。

【而科学家所面临的矛盾是心。心既非物,也没有能量,但是他们并不能否认心存在于他们所做的一切之中。逻辑存在于心中,数字也只存在于心中。如果科学家认为鬼也只存在于人的心里,我不会反对这种说法。其中‘只’是一个关键词,科学只存在于你的心里,这种说法并没有错,鬼也是一样。】牛顿发现地心引力的时候,也有很多人不相信。很多人会嘲笑牛顿,地心引力只存在牛顿心中。那些发现鬼的,难道不是只在发现者的心中吗?如出一辙,为什么有人否定呢?没看到就没有,不以为将来没有。

【自然的法则是人类发明的,就像鬼的存在一样。逻辑学、数学也都是如此,所有值得赞美的事,也都是人类的发明。这个世界也是人类所想象出来的,整体来说也就是一种灵界的存在。在古代,我们所居住的这个美妙的世界就被如此视之,它由鬼神所统领,我们之所以能看到这个世界,就是因为鬼神让我们看见,他们是摩西、耶稣基督、释迦牟尼、柏拉图、卢梭、杰弗逊、林肯等等,牛顿是非常好的一位,可算其中最好的一位,所以我们的常识就是由过去成百上千的鬼神所构成的,他们企图在人的生命当中找到他们的地位。】除了花草树木,那些触手可摸的东西。那些定理证明制度信仰等等都是人们由现象想象出来的通用游戏准则。古代在这些现代理念基础上又加上了鬼神的理念。只是现代人对于鬼神无法验证,就排除在科学之外。那些名人真的存在吗?还是我们想象的?我们只是在享受一个定理,总得给这个定理找一个发现者,这些发现者是不是真实存在呢?也许只是活在我们的想象中。

【如果他们不能忍受生理上的不适,而同时又无法接受科技的成果,他们就一定得做些让步。他们一面需要科技,一面又要诅咒它】科技和个人智慧的极限,总是会找到一个平衡点。羡慕嫉妒科技,又嫉妒诅咒科技。人们现在享受科技的成果,只是简单的操作而已,并不了解内部的解构。人们以为会用科技就够了,但是在科技出现问题的时候,人类就什么也不会了。有了耕种机器人,人就不会耕种;有了打扫机器人,人就厌恶打扫厌恶肮脏。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让很多笨人能与聪明人一样享受科技成果。人们的动手能力就会下降,什么也不会做。一旦科技瘫痪,我们只能束手就擒。就像是鸦片,已经依赖了鸦片,想戒掉就难了。一旦有了依赖症,爱与恨就来了。

【无敌超人和警察有着相当的默契,他们知道谁站在法律、真理和秩序的这一边】法律、真理、秩序是一致的吗?在不同环境下,其最终目的是不同的。这句话是能说某些地方合适。

【我说:“再看看吧!”“为什么还要再看看呢?”“因为我现在还不知道。”“为什么你现在还不知道呢?”“我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不知道。”】大人为了看风景,不顾小孩的请求,只是想满足自己看风景的欲望,风景看够了也就是要走的时候。小孩在游乐园,不顾大人的无聊,只是想玩,玩够了就回去了。大人和小孩在遇到喜欢的东西都一样的,什么也不在乎。小孩没有常识,只是在大人看来更无理取闹。其性质是一样的。

【他不了解发生了什么事,而且也没有兴趣去研究。他对事情的表象比较感兴趣,对于内涵就不然了。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就是他看事情的方法】人只有对感兴趣的事才会投入精力。成年人喜欢了解内涵,年轻人被表面的五光十色所诱惑。成年人都是年轻人走过来的,他们之间缺少的就是经历。经历就是一个从表面到内涵的过程。这几乎成为铁定律。如果是这样的话,一个聪明的人是不是应该跳过表面直接关注内涵呢?

【这只是我的感觉,我要像以往一样地继续思考其中的因果关系,了解究竟是什么造成了约翰和我之间这样大的差异。】两个人出了分歧,有多少人去思考直接问题的根源,有多少人愿意去解决这些问题。都是通过时间渐渐淡忘,不愿意提起。也许时间长一点,人变得豁达,也许可以交流一下这个问题。当下解决问题,总不是很好的办法。

【有些东西你忽略是因为它们非常细微,但有些却是因为它们过于庞大。我们两个人讨论相同的事,思考相同的事,然而他的出发点却和我的完全不同】庞大到超过了常识,如果细想也能想到区别,但是平时却没有考虑这些问题。两个男人为什么会打架呢?也许考虑性格信仰等等问题,但是忽略了一个大问题,男人是有进攻性的。有些大问题是明摆的,但是人们一时想不到。

【他有一些理想曾经公诸于世,可是没有人相信他,也没有人真正了解他,他已经被世人遗忘。我宁可他继续被人遗忘,个中原因很快就会明了。】理想源自于思想,思想就像基因一样,随机出现在时间的长河里。有些基因适合未来,但是不适合过去。所以被过去淘汰了。有些思想适合未来,但是不适合过去,所以被过去淘汰了。思想体系和基因会不会再次出现呢?基因变异再次出现的概率渺茫,而新思想的出现只要肯想,就会有各种新思想出现。只是人们懒得去想,就像基因懒得变异一样。好吧。一起共患难就不觉的难了。

【古典的认知认为这个世界是由一些基本形式组成的,而浪漫的认知则是从它的表象来观察。如果你拿一部发动机或是机械图,或是电子仪表给浪漫的人看,他一定不感兴趣,因为他所看到的只是表象,枯燥无味,只是列出一大堆复杂的专有名词、线条和数字,没有让他觉得有趣的事。但是如果你把这些东西拿给一个偏向古典思想的人看,他会仔细地观察,然后就会着迷,因为他看到在这些线条和符号之后是丰富的基本形式。】我理解,浪漫注重外在的作用。古典注重内在的意义。浪漫的根据表象,爱就是爱,恨就是恨。有什么功能就使用什么功能,至于内部的原理并没有好奇心。古典的则研究其中的原理。这是我对古典和浪漫在本文的理解。

【所以虽然骑摩托车旅行是件很浪漫的事,但是要维修、保养摩托车却全然是古典的行为。修理车子的时候,必然会弄脏手,而且全身都是油污,这些基本形式往往和浪漫的精神相冲突,因而女性很不喜欢这样】古典和浪漫是并存的。

【虽然在古典的认知方式当中,它的表象通常是丑陋的,但是这不是天生的。浪漫的人往往会忽略古典的美感,因为它出现得非常微妙。古典的风格往往直截了当而且完全不加修饰,不情绪化,简洁,有严谨的比例,它的目的并不是要引发别人情绪上的波动,而是要从混乱中找出秩序,所以它的风格并不自由也不自然,反而要求的是规规矩矩,所有的一切都在控制之下,而它的价值标准在于控制技巧的高低。】

【对于一个浪漫的人来说,这种古典的方式往往显得很沉闷,呆滞而且丑陋。就像保养车子一样,车子的一切都可以分解成零部件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所有的一切都必须经过测量和证明,这就给人一种沉重的压迫感,一种永无止尽的灰暗,这就是一股死亡的势力。】

【然而对于一个古典的人来说,浪漫的人就很轻浮而没有理性,心情起伏不定,不值得信任,只对享乐感兴趣,是一种肤浅的人,就像寄生虫一样没有内涵,无法养活自己,是社会的负担。从这里我们就差不多可以看出他们彼此之间的冲突了。】

【人在思考和感觉的时候往往会偏向于某一种形式,而且会误解和看轻另一种形式。然而没有人会放弃自己所看到的真理,就我所知,目前还没有人可以真正融合两者,因为这两者之间根本就找不到交会点。】这也许就是理工科的思维差别。及时能融合,能分场合的切换古典和浪漫,也会以其中一个为主。一个科学家可以去欣赏画展,但是大部分时间是古典的。一个画家不妨碍去研究颜料的配色去研究卖画,但是主要还是为了追求画画。两者唯一的交汇点,就是把自己的工作让更多人知道。古典的人研究内部,为了让更多人接受,需要装扮自己的产品,需要走浪漫路线。一个注重浪漫的人,要把自己的东西富余实用的目的,才有可能让更多人接受。也就是说,一件东西内外兼有,就会被更多人接受。这样的产品是为了推向世界。如果这样的目的,只是自己需要,那就没必要内外兼具了,自己开心就好。

【古典的认知法就是针对这些不同的沙堆以及分类法还有彼此之间的关系,而浪漫的认知则是针对分类之前的那把沙子。它们彼此互不相容,但是都是观察世界的方法。】古典看到的事内部分化,是内部的联系。浪漫看到的是表面的形状,以及有形状表现的想象意义。一个心形石头,浪漫觉得是代表爱情。而古典的人会在乎石头的材质,会加工成什么。

【马克·吐温在掌握通过密西西比河的方法之后,发现这条河已经失去了它的美丽——总会丢掉一些东西,但是在艺术当中比较不受重视的东西同时也被创造出来了。让我们不要再注意丢掉了什么,而要注意获得了什么。让我们把这种过程当做再生的方式,既不好,也不坏,事实就是如此。】通过层层细分,我们找到了与之前不同的根源。于是郁郁寡欢认为回不到过去了。这时候浪漫主义就会赋予新的想象意义。对现在又充满了信心。

【过去没有人看见斐德洛追寻的鬼魂,但是现在我想有愈来愈多的人看见了,或者在人生低潮的时候瞥见了它,它就是所谓的理性。】理性是存在于感性下的客观存在。就相当于熟习摩托车的零件。就算不熟悉摩托车,哪里零件也是客观存在的,他们之间相互运转,驱使摩托车行进。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伟人们就努力医治别人,希望人可以活得长一点,而只有疯子才会追问为何如此。一个人追求长寿,就是为了活得更久,没有别的目的,这就是斐德洛追寻的鬼魂所说的。】认为长生不可能,人们就努力去研究长生,认为长生是人生要追求的目的。人生不可能的事除了长生,还有快乐,还有幸福,还有生命的精彩。这些都是不能一直存在的。人生划分下去,可以追求的很多东西。这些东西都是不可能一直存在的,为什么不去追求这些东西。人们只是被人类吃饭睡觉的表面所迷惑。认为人类只是为了吃更多睡更久。扒开吃饭睡觉的表面,人类还可以细分很多。

【所以别人总觉得被他排斥,因此不喜欢他。然而别人的厌恶对他来说一点也不重要】竟然有种同感,在一个只看表面,一个只注重浪漫,一个无所谓不在乎的时代。一个刨根问底的人显然有点格格不入。

【我发现他不会经常摇摆不定,这种勇气并不是来自于任何自我牺牲的理想,而是因为他过于热切追求,所以也无所谓有什么高贵的情操】过于追求理想,其他的情操道德等等的东西都容易抛在脑后。有时候我们追求的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理想,而是一个混合体。工资差不多,没有大病,家人遇到问题能沟通,朋友可以彼此倾诉。并不要求某一项做到极端,而是需要全面的差不多。这就是一种大众的理想。

【我想他之所以会这样热切追求理性,……,因此他要把理性给毁了。他用很奇怪的方式达到了他的目标。】追求极致,得到便是痛苦和失望,因此而失去信心,追求也就停止。

【现在我们来到古典和浪漫的分界,在这边我们看到车子的外观,这是一种重要的观察方式;然而在另外一边,我们就好像修理师傅一样,看到它的基本形式,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观察方式。】

【如果我们认为政府或是机构也是一种系统——这样说是正确的——因为这些组织的结构就如同摩托车一样,即使他们已经丧失了其他的意义和目标,也仍然维持这样的结构。人们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五点,到工厂做一些完全没有意义的事,也不去问为什么,因为这就是整个结构的要求。没有任何流氓或是坏蛋要他们这样。整个结构就是如此,它所要求的就是这样,没有人愿意因为它没有意义就承担改革整个组织结构的沉重工作。】人们已经习惯了摩托车,知道他又很多零部件,知道各个零部件的作用,知道它们之间相互配合。已经习惯了这个系统,满足了自己的日常需求。摩托车的噪音已经被我么你习惯,摩托车的速度已被我们习惯,即使追求急速,也会担心自己我发驾驭,只能处在不快不慢之间。现在的摩托车已经是不断改进不断与人们磨合形成的成熟稳定的产品。政府和机构也是这样,也是经过不断改进不断与人们磨合而形成的。希望他符合每个人的想法,显然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只能符合大部分人的需求,还有少部分人的需求不能满足。人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逻辑。每个人都在忍受一些问题,而享受大部分的福利。习惯了这种喜忧参半,不在去考虑改变,不去希望更好。人们已经默认不会变的更好。所以人们重复做着没有改变的工作,只是维持组织结构。

【但是如果仅仅因为它们是系统,就要拆毁一座工厂或是改革政府,或是不去修理摩托车,那只是问责它的结果而非它的原因。如果只触及问题的结果,而不知道原因在何处,是不可能有任何改变的。真正的系统、真实的系统,就是我们当前的系统观,也就是理性自身。如果把整个工厂拆毁了,而架构它的理性仍然存在,那么靠着这个理性很容易就可以建造另一座工厂。如果革命能够摧毁一个政府,但是政府背后的理性仍然完整地保存着,那么很快地又可以再建立同样的政府。我们谈论了这么多有关系统的事,然而对系统了解得仍然不够】只是注重表面,而不了解系统。当表面消失后,就无法重塑表面。表面是系统的外在体现。只是注重浪漫,只是享受系统的结果,当系统出问题的时候,就无法出现解决问题。

【一个人会做这样的工作,必然有接近教徒和爱人的奉献情操,他每天的努力不是靠刻意的筹划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动力。】执着工作的人,需要一些外在的帮助,需要心安理得,要是有亏欠之心,就难以执着下去。

【人类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最简洁、最容易了解的世界图像。然后试着用经验取代某种层次的世界,然后征服它……他创造了这个宇宙和他感情生活的支柱,这样才能由中找到安宁,而这安宁是无法从个人狭窄的经验当中获得的……最崇高的工作……就是要建立这些宇宙基本的法则,这些法则经过演绎就能创造出现今的世界。而要通往这些法则没有合乎逻辑的路;只有靠着直觉和对经验的体谅才能进入其中……】把世界想象成有自己熟知的东西组成的。一个化学家,把人类世界分为碳氢氧。一个物理学家,把世界分为力与力的关系。一个数学家,把世界分为一堆数字。一个文学家,把世界分成一堆文字。只有把宏大的东西有熟知的东西代替,才能了解宏大的东西。掌握了未知的宏大的东西,人就有了踏实的感觉。而这些分类的方法,就是来自于每个人的直觉。

【模仿帕金森定理写了另外一个定理:能够解释任何既有现象的理性假设有无穷个】任何我们看到的显现,都可以编制无穷多个过程。合情合理。打人,可以是认为脸上有个苍蝇;可以是自己犯了病;可以是为对方好。善意的理由很多,邪恶的理由也很多。这些理由都是假设,不能因为现象就推断唯一的过程。

【如果科学方法的目的就是要从一大堆的假设当中选出正确的,然而假设出现的速度远远超过实验所能处理的速度,那么很明显地就来不及证明所有的假设。如果不能够证明所有的假设,那么任何实验的结果都变得很不可靠。这样一来,整个科学的方法就缺乏建立实证知识的目标】怎么理解呢?比如,证明一件事物,有很多假设方法。但是验证假设需要时间。在验证假设的时候又有新的假设出现。现在证明了1+1=2,是用了一种假设方式。是不是唯一的方式呢?会不会有更多假设过程存在呢?会不会有更简洁易懂的方式存在呢?这些都是可能发生的。因为假设是无穷的,我们只是得到了一个答案,并不一定是唯一的答案。

【斐德洛所看到的只是个人之见,但是却反映出科学最真实的特性。许多年来它都被人忽视,人们期望从科学研究当中得到的结果和实际上所得到的结果,在这里正好互相冲突。然而似乎没有多少人正视这个问题。运用科学方法的目的,就是要从许多假设当中找出正确的一个,这就是科学的目的。然而我们从科学的历史来看,事实恰恰相反。各种资料、史料、理论和假设不断大量地增加,科学把人从唯一绝对的真理,引向多元、摇摆不定、相对的世界,是造成社会混乱、思想价值混淆的主要元凶。而这一切现象原本是科学要消灭的。在许多年前,斐德洛在实验室中已经觉察到的结果,现在在这个科学世界中我们随处可见。科学反而制造出反科学的混乱。】科学让人不自信,答案之后还会有答案。只是后出现的答案,并不知道什么之后会出现。科技让人迷茫,科技还提高了人的欲望的门槛。蛋糕比窝头好吃,鲍鱼比蛋糕好吃,越好吃的东西越是高科技所带来的成果。我们的衣食住行都遵循这个道理。一旦跨过了欲望的门槛就再也回不去了。科技还让身体懒惰,科技代替了人类,人类只要坐着娱乐就可以,丧失了运动技能。可以让人脑变笨。一加一等于二的计算以前需要计算,现在只需要计算器,再难的东西用计算机都可以计算出来。人脑只是发出指令而已。

【他认为引起我们目前社会种种危机的原因是理性天生的一种缺憾。除非这种缺憾能得到弥补,否则危机会一直存在。我们目前所谓的理性模式并没有把社会带向更美好的世界,反而离它愈来愈远。自从文艺复兴以来,这些模式就一直存在。只要人们主要的需求还在于衣食住行,这些模式就会存在下去,而且还会继续运作。但是对现在大部分的人来说,这些基本的需要不再是主要的问题,因而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理性结构已经不符合所需,从而显露出它真正的面目——在情感上是空虚的,在美学上没有任何表现,而在灵性上更是一片空白。这就是它的现状,而且它还会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就跟人的身体结构一样,人类的祖先为了适应追逐捕猎,而形成的身体结构一直延续到现在。而我们却用善于跑步的身体坐在电脑前。这种身体结构并不适合久坐。我们的基因要求我们对食物有强烈的需求,而现在再食物数量不是问题的前提下,人们开始追求食物的质量。人们的理想思维方式是为了生活。我们队任何事物的认知都是按照“为生活”这个前提去思考。但是在现在“为生活”并不是唯一的答案,人们开始想象各种方式使用生命。以前的“为生活”的理性系统已经不再接受,新的理想系统有没有形成,人们便开始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空虚。如果理解了“为生活”这个理想系统的构造,就可以利用这个系统构造原理用在自己的需求上。

【我看到像约翰和思薇雅这样的人,在整个文明的理性结构下,活得很盲目而且很疏离。他们想要从这个结构之外寻找答案,但是却找不到持久而令人满意的答案。】想要找到新的生活方式,但是有找不到。是因为没有明白“新生活方式”的产生原理,及其下各个部件的构成和运转。

【他认为像学校、教会、政府和政治组织这种机构,都是想用某种特定的目标而非真理来引导别人的思考,以使他们的机构能够继续存活下去,以控制别人来继续为这些机构服务。……在他的下半辈子,他对于这些机构所谓的真理警戒心变得非常高。】现在有两个说法,一个为人生存,为了个人实现衣食住行的愿望。另一个是让个人为集体服务。集体存在是保证个人利益的前提。通过恐吓、危机感让人产生个人变强或是为集体牺牲的想法。难道这就是人生的答案吗?随着科技的发展就没有其他答案吗?

【从外表来看,他似乎是在飘浮,事实上也是如此。你想要从侧面了解真理的时候,你只有飘浮,而没有办法从任何已知的方法和过程当中去了解真相,因为正是这些方法和过程从一开始就把他局限住了。所以他只有任凭自己四处飘荡,他所能做的也就只有这些了。】已知的方法和过程已经被逻辑封死了路。想要其他的方法,只能是乱枪打鸟,胡思乱想。只是一个概况,逻辑还不成熟,需要大量的逻辑论证。

【古典的事实主要是理论的,但是也有它自己的美学,而浪漫的事实主要是美感的,但是也有它自己的美学。理论的和美感的是在一个世界之中的分歧现象,而古典的和浪漫的则分属两个不同的世界。】理论和美感一旦与美学结合,便成为两个世界。古典和浪漫各有各的观点,各有各的美学。

【但是对他而言却是一种启示,他才发现他曾经一度认为的世界上唯一的知识——科学,其实只是哲学的一支,哲学比科学宽广许多,甚至更基本。他所问的有关无限假设的问题科学家并不感兴趣,因为这不是科学问题。科学没有办法在研究科学方法的时候不落入会摧毁它所有答案的陷阱。所以他问的问题比科学的层次还要高。于是,斐德洛在哲学当中发现了引领他走向科学那个问题的自然延伸】科学只是临时找个答案,哲学却是找到终结答案的思考方式。

【而真理究竟是什么?你怎样知道自己拥有它?我们究竟如何能有真实的认知呢?是由一个我或者是灵魂去认知的吗?或者这个灵魂仅仅等于另外一种感官?现实基本上是在不断地改变吗?或者是永远不变……当你说这个东西就表示这个东西的时候,这又是怎样的意思呢?】哪有什么真理,旧的真理被新的真理推翻,新的真理等待未来的真理推翻。

【虽然他们都声称自己的答案是永存的,而且放之四海皆准,然而文化上的差异,使我们对于同样的问题有着截然不同的答案。这些答案在他们自己的体系之内可说是正确的,但即使在同样的文化之内,旧的思想仍然会被新的思想取代。】所谓的真理是暂时在自己的系统体系里稳定的构件,同一件事在不同系统里有不同的解读。有的认为好,有的认为坏。在当今文化互相如何的今天。那种文化使用的人多,那种文化使用的群体经济武力强大,往往会占有优势,从而改变对方,甚至互相渗透改变,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系统。世界的矛盾就是在于不同文化之间的认知不同。文化的形成和环境有关系。环境又和地形有关系。最终那种文化强大,是由地球造物运动定的。也许几百亿年以前,就已经决定了,在某块土地上,会有一种文化会吞并其他文化,形成统一。地球板块一动,哪怕仅仅是一条一扎宽的裂缝。文化也会逐渐分化。又回到三国,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都是随着版图变化的。

【很多个世纪以来,在假设、实验、结论各方面不断出现新的材料,同时也建立起它的思想体系,因而消除了那些对古人的生存不利的因素。从某个角度来看,浪漫的人对于理性的诅咒,主要是因为理性把人类从原始的状态当中提升起来,它是这样有力而又主宰了一切,因而排除了其他所有的一切,完全控制了人自己,这就是抱怨的来由】古典的人消除了生活中的痛苦,人们为了生活开始信赖古典。那些信赖浪漫的人越来越少。浪漫的人吃醋了,就开始说古典的坏话,另行创造一个浪漫的文化体系,与古典的文化体系对抗。

【如果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感官,那么给与这些感官知识的本体又是什么呢?如果排除掉感官得来的知识而想要了解这个本体究竟是什么,你将会一无所获……由于所有的知识都是来自于感官的印象,而且本体又没有感官的印象存在,所以就很自然地推论:本体并不存在,它只是我们想象出来的,完全出自于我们的内心】没看懂说什么,我个人理解这句话有问题,知识来源于感官,我觉得对;给感官知识的本体我认为不存在。给感官知识的本体是感官的对比,并不是一件东西。一个苹果,我们觉得好吃。单独说一种水果的,感受认为是某个本体释放出的信息。如果世界只有苹果,我们并不会知道苹果好吃不好吃。好吃是因为对比。在吃苹果的时候,脑子里立马发现各种水果的口味。苹果比桃子好吃,苹果不如梨好吃。在人们心中总有一个排列,那些属于好吃的,那些属于不好吃的。当单独提出一个水果,自然会划分好坏。而不是某个本体发出的信号。如果是本体存在,那可能是想象的。如果是对比,就不存在本体这个东西,也不存在想象,而是人类的五官本能。

【如果一个人假设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感官,那么哪一个感官接收了因果关系的知识?休谟的答案是没有任何感官接收得到,在我们的感官世界中没有所谓的因果关系,就像本体一样,它只是当许多事件不断重复发生时我们所想象出来的法则而已。】我们看到各种东西,任何事都可以互为因果关系。只要丰富的想象才能特指某一个因果关系。

【现在我们来到一个知识上真正的死胡同,你的理性原本要让事情更容易理解,但是事实上却正好相反。如果理性已经摧毁了自己的目的,那么它本身的结构势必要有所改变】较真让我们不知道如何回答。

【因为那是属于理性自身的丑陋,你无法摆脱】这也许就是古典和浪漫的融合点。理性的美学过于丑陋,就开始通过浪漫来弥补这个美学。例如修摩托车。零部件及运转系统对于一个不了解得人枯燥乏味。知道了解其意义会得到很多实际的好处,但是美学没有,就不想完全占有这些好处。于是通过浪漫赋予其新的美学。去郊外旅行,让自然风景的美学取代摩托车的美学。为了得到自然风景的美学,就需要了解摩托车的相关维修艺术。前者需要后者的辅助,后者以前者为动力。这也许就是古典和浪漫的结合点。说简单的点,就是给一个枯燥的工作赋予一个美好的意义。

~~~~~~太长不看~~~~~~~~~

简版:古典和浪漫的矛盾解决办法,互相利用吧,也可以说追求完美。

~~~~~~~~~~声明~~~~~~~~~~

欢迎交流思想。

谢谢您的包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