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崖州古城
我喜欢寻旧访古,所以春节前到三亚,第一站便来到崖州古城。
三亚古称“崖州”。史料记载,早在秦始皇时期设置南方三郡,崖州是其中之一的象郡的"外檄"(边界)。自南北朝起建制崖州,宋朝以来历代的州、郡、县治均设在这里,民国时期称崖县。1950年崖县解放后,县政府仍设在崖城,1954年迁往当时的三亚镇。崖州古城位于三亚市西的崖城区,距三亚市40多公里。
崖州古城一文明门崖州古城是海南岛古代四大州城之一,在宋以前为土城,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始砌砖墙,后经元、明、清三代扩建,使之成为海南岛规模较大的一座城池。古城设三门,东门阳春门、西门镇海门、南门因在学宫之前故称文明门(一说四门,北门凝秀门,未考)。民国时期修建公路拆除了东、西城门和北城墙。文革期间,群众挖城砖搞建设,大部分墙基遭到破坏,仅剩文明门及西北小段城墙。现古城文明门是新修缮的,据说去年“十一”才重新开放。城门横额上“文明门”三字是清代磨石碑刻,字迹清晰如故,为城门增添了一些古朴和沧桑。
从城门进去,迎面一座“少司徒”石牌坊。少司徒牌坊是表彰明代崖州人钟芳暨两个儿子钟允谦和钟允直的坊表,正悬匾书“少司徒”(户部右侍郎的别称),背悬匾书“世科”(钟芳父子两进士、一举人)。明代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奉旨建立,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迁建重修于此。1966年“文化大革命”红卫兵“破四旧”时被拆除,2006年原址重建。
绕过牌坊,是一道高大红墙,上书“德侔天地”四个大字,这就是崖城学宫的外墙,亦称“万仞宫墙”。崖城学宫也称孔庙,是古代海南岛南部的最高学府,也是中国最南端祭祀孔子的庙宇,曾为崖州培养过大量的人才。立牌坊的明代进士钟芳父子三人,号称“南海巨儒”,他们就得益于崖城学宫。
崖城学宫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 历经宋、元、明、清十余次迁建重修,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迁建于现址,占地约679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30平方米。学宫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与文明门、少司徒牌坊处在同一中轴线上。宫墙两侧各开有偏门,东为“礼门”、西为“义路”,东西两门均立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碑。
崖城学宫照壁、棂星门学宫正面内墙修成了照壁,是隶书的四个大字“道冠古今”,与外墙上的“德侔天地”都是赞颂孔子的。照壁前是石制棂星门,依次坐落泮池、泮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大成殿是主建筑,建在平台之上,殿正中为孔子塑像,前面是供桌、香炉,上方悬挂“万世师表”匾额,殿内还有一些雕塑、牌位、匾额以及编钟、磬磐等,都是新的。
崖城学宫一一大成殿大成殿东西两侧厢房本是古代供奉先儒牌位的,如今分别作为鉴真和尚等名人展室。鉴真和尚在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日本时,遭遇强台风袭击,所乘坐的帆船飘流到崖州城,他在这里帮助修建了大云寺,并留下了一批准备带去日本的佛教经典。院两侧的庑廊各供奉着一个妇女塑像,东面是当地巾帼英雄冼夫人,她是南北朝时期岭南部落首领,多次率兵平叛,为黎汉民族团结和海南岛与大陆的统一做出杰出贡献,岭南人称其为“圣母”,陏文帝册封其“谯国妇人”;西边是宋元时期女纺织家黄道婆,她本是松江府(上海)人,少年流落崖州,在崖州的水南村住了40年,跟黎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布方法,返回故乡后教人制棉织布,被后人尊为布业始祖。两边墙上还镶嵌着许多石刻字画、地图、崖州古城景观等。
冼夫人塑像学宫是2009年重修的,从建筑规模、历史遗存、修缮水平等方面来看,也没有什么不寻常之处,不知为何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着崖城学宫东行不远,就来到城内的几条老街。解放路因保留了大量建于民国时期的建筑,被称为“民国一条街”。 这些老式建筑都是清一色的南洋骑楼风格:两层或三层砖瓦结构的楼房,正面一楼都有一个宽敞的走廊,白天做店铺,晚上闭店时用门板一块块插上落栓即可;二楼则是办公室或居家。据说,二十多年前崖城的骑楼还成街成巷的,规模蔚为大观,当时上海电影制片厂在此拍摄过记录片《民国第一街》。现在的崖城老街很多骑楼已被拆除,残留下的骑楼由于常年失修,大都斑驳残损,墙面剥落,花饰残缺,墙面屋顶树草滋生,不少已成危房了,全不复当年之风采。崖城民国骑楼建筑群已被列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现正在有计划地进行修缮保护。
崖城老街一角老街正在修缮的骑楼
转了一个多小时我们就走了,也没有再去古城的其他地方,想来也都差不多吧。
崖州古城可谓三亚之根,只是这根有些萎缩了。古城正在修缮,文化之源也在疏浚,期待古城与时俱进,焕发新的生机,只是千万别成为一座千城一面的人造新景观。
附记:在城门对面的一个水果摊上,有一棵树,树上长着一些拖把似的东西,一嘟噜一嘟噜的,形状、大小、颜色还都不一样。问摊主是什么树,说是野椰子树,拖把似的东西是果实,长不大,再问就语焉不详了,其他人也都说不清楚。把照片发出来,看大神们有没有知道的。
象不象拖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