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聪明的投资者》 -1949年就有人知道如何在股票
推荐书单又增加了一本书。
这次介绍的是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巴菲特正是因为读了这本书而去了格雷厄姆的学校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读研究生。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在70年前就有人知道如何在股票市场安全的赚钱了,而且还把方法理念详细的分享出来了,经过数十年的验证方法依旧有效,但是到了现在大部分人还是在股市里赚不到钱,甚至开玩笑的讲自己是颗韭菜,还在用70年前就已经被认证无效的方法,这样确实不应该。
在投资知识改变命运中提过,只需要花很少的时间就能获得一个平均的投资收益,从而改变命运。格雷厄姆在1949年就已经非常系统的论证了这个观点:
投资艺术具有一种并不广为人知的性质。普通投资者只需付出很小的努力和具备很小的能力,就可以取得一种(即便并不壮观)的成果;但是,要想提高这一可轻易获得的成果,却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非同小可的智慧。P7
而这本书为普通投资者和想进一步提高收益的积极型投资者提供了一整套基础的知识体系。巴菲特在序言中对这套知识体系的作用有着更精彩的评论。
要想在一生中获得投资的成功,并不需要顶级的智商、超凡的商业头脑或秘密的信息,而是需要一个稳妥的知识体系作为决策的基础,并且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其不会对这种体系造成侵蚀。
第4版序-沃伦•巴菲特
在第二章,格雷厄姆从通货膨胀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的角度,指出了人们需要依靠投资,凭借红利和股价的上涨来抵消通货膨胀的影响。
格雷厄姆将投资者分为防御型投资者和积极型投资者。防御型投资者指的就是那些只付出很小的努力和具备很小的能力的人,目的是获得市场的平均收益,也被人称为80分先生。而积极型投资者就是那些为了进一步提高收益、去追求那20分而花费更多时间的人。
不过无论是哪一类投资者,格雷厄姆都建议配置一定比例的股票和债券,并通过再正平衡提高收益。
本书在第11章到19章介绍了许多积极型投资者所需要的知识框架和方法论,由于我是防御型投资者,所以下面只总结防御型投资者的一些内容。
对于防御型投资者,除了股债平衡法作者还建议定投,在书中的叫法是美元成本平均法。经过23个十年期的检验,无论市场如何波动,定投都能使人满怀信心地取得成功。
与市场上大众的看法不同,格雷厄姆认为投资者能够期望的回报和与其承担的风险不是成正比的,更多的是由他们乐于且能够为其投资付出的智慧所决定的。
我的理解是,只要相信书中的原则,精心选中一个股债组合进行资产配置、定期再平衡、定投、保持不买贵的的原则,那你的收益一定会比银行理财高,并且同样是安全的,只不过波动会更大一些。即同样没风险,但由于你付出了一些时间学习基本的常识,你的收益就更高。
牛市期间,大批的非上市公司通常会乘机上市;这在1945~1946年间曾发生过,在1960年又再度重演。随后,这一过程使新发行的股票过多,达到市场无法承受的地步,最终导致了1962年5月的灾难性结局。经过几年的“忍耐”期,这样的悲剧在1967~1969年间,又一幕接一幕地再次上演。P119
看到这,你是否想起2020年开始出现的大批公司已上市或正要上市的新闻?历史总是重复的上演,特别是在股票市场,因为人们似乎总是会忘记过去发生的事情。
股市有周期,牛熊交替进行,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留着钱等着熊市来了才去购买股票呢?书中认为这么方法是不现实的,因为以前的牛熊交替格局以后是否再现是不确定的,建议的策略是按一定的股债比例调整。P164
如果真留着钱等到了熊市再去购买股票,收益率肯定会高但收益额可能会让人失望。因为这会使你投资的时间变短。而如果采用书中建议的再平衡策略,就能不断地吃进收益。等熊市真来了,也可以通过加仓来拉低成本。
总体上讲,投资者最好的办法是,只要有钱投资于股票,就不要推迟购买,除非整体市场水平太高,而不符合长期以来所使用的价值标准。P174
在此之前,我对定投的认识是只要有钱就投,并不是说一定得定期定额。现在我又更新了对定投的认识:只要标的估值不要太高,有钱就投。
同时就有了一个衡量一个投资组合是否合理的标准,就是任何时候你的资产配置中都需要至少有一个处到低估,至少是不处在高估状态的标的,这样你就能真正做到有钱就投。
所以对于整个投资组合来说,就是要有钱就投,如果做不到那就要看看投资组合出了什么问题。
对于宽基指数,市面上很多APP都提供了估值数据,我们可以很方便的知道当前指数是否处于高估的状态。而我平常用的工具有两个:且慢指数估值小程序、有知有行APP的知行温度计,两者都很方便。
总得来说,对于防御型投资者,格雷厄姆的建议是挑选一个股债组合(股债的比例在25%~75%之间),定期再平衡,如果手上有钱了(比如发工资了)只要当前市场估值不高就投入到组合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