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学好一门外语
前天看了马伯庸的一个演讲《从读史谈创作——苏轼读书法的写作启发》。在演讲中他介绍了苏轼的一个读书法:八面受敌读书法。
苏轼的侄女婿王庠是一名少年天才,他曾发誓到了18岁要把天下的书读遍,然后给它们写注。苏轼担心王庠的这样读书对他不利,所以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
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苏轼认为要成为学者,每本书都读完几次。书籍多得像海洋一般,什么方面的都有,以人的精力,不能全部都读到,要带着问题和任务去读。所以愿意学习的人,每次都盯着一个点。就像想知道古今的兴亡、圣贤的作为,就专门学习这一方面,不要有其他的想法。下一次又作一次计划,专门学典故、典章这些。其他的也照这个办法。这个虽然办法笨一些,但是某一天学成的时候,样样精通,与那些本本书都读的人就不能同日而语了。
“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
苏轼看《汉书》每次只专注一个领域的内容,这样几遍下来,《汉书》就被他吃透了。
八面受敌,是指从各个方面学习。八面受敌法不光能运用到读书中,还能运用到学习中和生活中。听完这个演讲,让我想起我第一次自学小语种就是用了八面受敌法。
当初一个朋友问我要不要一起学西语,我本来喜欢外语就爽快答应了。原本是要找机构学的,但由于个人原因,最后选择自学。刚开始自学西语先花了两三个小时学发音,大致了解发音规则后就开始看课文。当时学到第四课后就有点学不下去,中间停了几个月。
后来无意中我加进一个西语群,每天有人在那里聊天。那时我看不懂他们在聊什么,有点泄气,就决定重新捡起西语。
由于想读懂他们在说什么,所以需要快速积累词汇和语法。我没有直接看课文,而是结合例句把课文的单词看一遍(只是看,没有背)。大致找到一点西语句子的语感后就开始过课文。然后结合课后的单词和语法讲解,把课文理顺。把课文理顺后就开始做课后练习,再对答案,修改。每晚大概学习2个小时,平均一天一课,一个月下来就把教材第一册学完。这个时候,我能大致看懂他们在说什么,同时也能试着用西语写句子。当时有一个男生和我聊天,他很诧异我能在这么短的时间看懂他们的对话。
接着我用同样的方法用一个月时间学完第二册。学完两册教材后,我才开始读课文。由于没开过口,课文读得磕磕巴巴的,而且重音发不准。这时我开始专攻口语。我从第一册开始跟着录音读,同时会找朋友帮我听听我的发音并指出问题。坚持一段时间后,我能非常流利地读课文。
由于时间不充裕,我是断断续续地学习西语。当我有空的时候,我就会集中一个月或两个月晚上的时间分开去专攻课文,阅读,朗读,口语,听力,写作…我前后加起来大概学了一年时间,但有西语专业的人说我的西语已达西语专业水平。
八面受敌法,其实就是让我们用更高的效率去专攻,再整合。福特没引进流水线生产的时候,汽车是用手工一辆一辆把制造,每装配一辆汽车要728个人工小时。后来福特受到启示把流水线生产引进汽车制造,使得工人们分工协作,每个人只需重复自己的那道工序。这种专攻再整合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学习任何外语也一样,想要快速学好一套教材,把一套教材分成发音,课文(阅读),语法,口语,听力,写作等来学,这种专攻再整合能更好吃透一套教材,并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有人会问,学课文的时候记不住怎么办?
第一遍过课文和做课后练习,我们并不是要把所学的全记住,而是通过第一遍的学习先了解这套教材教学内容,同时积累一定的语感。在第二遍专攻朗读的时候其实已经不经意复习了课文,第三遍专攻听力也一样,练听力的同时在复习课文。我在自学的时候不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抓着不放,而是先跳过去,因为有些内容随着后面的学习会自然找到答案。如果学完一套教材回过去还不懂,才会去问人。
如果你自学了很多年英语一直停留在课文的前几课,那就试下八面受敌法吧,一个月先把一本教材过一遍,相信你的学习信心会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