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不能让恶僧祸害佛家的清誉
我是一个拆书匠
《显微镜下的大明》
谁动了我的祖庙——杨干院律政风云
3:1~3:2
事情的背景是这样的:晚唐年间,豫章罗氏找到了一个叫作龙溪的地方的地方避乱世。觉得这里风水不错,遂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并把这里更名为呈坎。
渐渐地,罗氏家族慢慢开枝散叶。到了南宋时期,一位罗氏家主罗鼐在祭祀时发现了一个问题:“老者远莫来,来者幼莫时。”翻译成白话就是长者因为路途遥远懒怠过来,而来的又因为年龄太小,还不足以操持祭祀活动。
罗鼐发现这个弊病之后,便提出让大家在祖坟外围修建一座坟寺,请僧人帮忙看护打理祖坟。那么罗家的这座坟寺,就叫做杨干院。
长此以往,本来是私人性质的坟寺渐渐变成公开的,族外人都可以来上香。于是到了明朝嘉靖年间,杨干院和罗氏之间的矛盾爆发了。
一名叫作法椿的僧人主持了杨干院。他本身就是为了逃税,逃到杨干院佛海门下的。而明代,朱元璋为了管理僧人,每一个区域都设立了相应的僧官,主要就是为了管理僧人。
法椿混得特别好,混到了徽州府都纲的位置上。都纲虽然在僧侣体系中只是九品,但是却很有实权,很多裁决都是要交与都纲来评判。
而过了这么久,已是风气日下,内部靡乱,甚至有僧人开始信奉白莲教,在寺内行诅咒仪式,让罗氏宗族格外不满:本来让你们看守我们的祖坟,看你们现在,不仅忘了初衷,还把这儿弄得乌烟瘴气,叫人如何不恼火?
矛盾的爆发是在嘉靖七年的时候,法椿的师叔佛熙在主持完了对寺庙的修缮之后,把一堆废瓦砾堆在了祖坟上。
这一下可惹恼了罗家的家主罗显,派人清掉了废瓦之后,准备找佛熙对线。
谁知,在他的都纲师侄法椿的帮助下,佛熙先一步把罗家告上了公堂,说他们在杨干院里伪造了一个祖坟,想要正好借此机会把罗家祖坟铲平。
本来杨干院怎么样都是不占理的一方,但是里面有个精通大明律,且手眼通天的法椿,打通了公堂上的层层关节,且提供证明,根据洪武年间的流水保簿,杨干院不属于罗氏家族的私人财产。也就是不管唐朝到元朝的之间,罗氏和杨干院是什么关系,有明一朝,杨干院都是独立的。
再加上知县高琦本身人品就不怎样,很容易就被法椿收买了,最后的结果自然可想而知,罗显败诉,县衙遣人铲平了罗氏祖坟。
要知道,古人对于祖坟可是非常看重的,就这么被铲除了,罗显肯定要反击。
他召集了家族里的家长们,凑出了4000两银子去打官司。
这回他们越过了不靠谱的知县,直接向巡按报告此事。
别看巡按只是七品官,但是他们有两项重大权力,一个是监察地方官员,另一个就是直接受理老百姓不愿交给府衙的案件。而当时的应天巡按,刘乾亨,正好新上任,很是体察民情。
他不好直接开罪当地人,但是转手把案子交给了宁国府,相当于是异地审理,让过程仔细了很多,也公平了很多。
结局大快人心,佛熙被责令亲自修复罗氏祖坟,并且因为作风糜烂,被强制还俗。
看到这个结局,法椿自然是十分不爽,又开始准备着手报复。
感想:
文中对这群恶僧的描述真是令人愤怒。淫乱妇女、毁人祖坟、贿赂官员,很难把他们和慈悲为怀的出家人联系在一起,真的很玷污佛法。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现在的很多寺庙,打着弘扬佛法之名,行的尽是圈钱苟且之事。看来,古今之事,常有相同之处,古今之人,其实也鲜有更变。
读这一个个案子,虽然是现实发生的事儿,不是编撰的小说,但是惊起的发现故事线的起伏和小说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先介绍背景,然后慢慢展开不同势力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故事的精彩性也在一次次的拉扯中得到提升:一会儿这边占上风,一会儿彼方占了上风,又把己方压了下去。
小说中,一个人从逆境中解脱出来可能是因为,拿武侠小说来举例,有更强的高手来搭救或者习得了更好的武功;这些故事里,则是有了更高超的打官司的技巧,或者有权势更重,能量场更强的人在撑腰。可见,故事中的套路不是小说家们空想出来的,而是脱胎于真实生活,总结出来的。
拆书章节
运动、武术与饮食
自从去了成都之后,好久都没有更新这一个部分了,今天站了个桩浅浅恢复一下。
千日桩功:42/1000;时长:15分钟。捎带着拉了拉伸,算是太极的一些辅助基本功。
想来点出汗的运动,只是后面一直到4号宿舍停热水,不好洗澡,有点发愁。
中午麻辣烫、冰激凌,晚上炒河粉加两道菜。从成都回来后胃口变大了,口味也变重了。这不是很好,希望慢慢调整过来,不吃那么多,也不要吃太多甜的辣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