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朋友说:人们99%的烦恼都源于这个思维…

2020-08-06  本文已影响0人  重庆麓沁心理

01.什么是应该思维?

之前,有个心理咨询师朋友,曾对我说过一句话,我们生活里99%的烦恼大多来源于一个思维——“应该思维”

著名心理学博士陈海贤在《了不起的我》一书中提到了应该思维的本质:

这种思维不去认识真实的世界,反而试图让真实世界屈服于我们头脑中已有的规则,并在世界不符合头脑中的规则时,表现出怨恨、愤怒、焦虑或者沮丧。

拥有“应该思维”的人大部分都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内心有着强烈的控制欲,而这一切都是他们的不安全感所造成的。

他们大多有着一个严苛的“超我”,不仅对自己严苛,对身边的人也非常严厉,虽然可能取得一定的世俗成功,但往往会让身边的人觉得难以相处。

02.每个人都有“应该思维”

我的表妹有个交往了五年的男友,但是迟迟没有结婚,她说她想等他变得更成熟上进些再说。

表妹心里认为的成熟上进是,争取工作晋升机会,改掉犹犹豫豫的毛病,想办法多赚点钱,而不是像个小孩子一样每天下班就只知道打游戏。

在她的头脑里,有一条应该规则:男人就应该在事业上有野心,这样才成熟稳重。

大学同学进了新公司,发现有个同事一直有意无意针对他,他希望那个不喜欢自己的同事能够放下个人偏见,和他团结一心,这样团队才能发展得更好。

在他的头脑里,有一条应该规则:同事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不然多影响工作氛围。

同事总是抱怨自己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她希望孩子能够好好读书,将来进入社会竞争压力那么大,现在不用功,将来肯定会吃亏。

而且花了那多钱才让他读到重点中学,他难道不应该好好学习,这样才不辜负父母的心血呀。

在她的头脑里,有一条应该规则:父母花了那么多钱和精力让孩子读到好学校,他就应该好好学习。

小A放假的时候去找初中朋友玩,可惜对方已经有了其他安排,于是小A非常生气,觉得朋友应该为了他取消之前的安排,才对得起他们之间这么多年的友谊。

在小A的头脑里,有一条应该规则:朋友的友谊高过一切,所以朋友应该为了他,推掉其他事。

我们对于自己,也有无穷无尽的应该思维:

觉得自己应该更努力

争取更高的薪资

在三十岁之前结婚买房

要在年底结束前减掉十斤

要拿到项目奖金

要变得更加好看……

在我们的头脑里有一条应该规则:

我们应该赚更多钱

变得更漂亮

被更多人喜欢

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而真实的世界是:

表妹调教了男朋友五年都没有结果,她有时会想,男朋友或许并不适合自己,纠结要不要分手?

可是仔细想想,男朋友其他方面都很好,对她也很体贴照顾,而且两个人已经相处五年,这感情是说断就能断的吗?

她因此常常苦恼,不由得把这份不甘和怒气也带到了生活中,从而和男朋友发生争吵、闹矛盾,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越是想和同事保持和睦关系的大学同学,反而让自己处处委曲求全。

在工作里,他有意想和那个不喜欢自己的同事和好,结果对方见他忍让更觉得他“好欺负”,反而变本加厉,让关系越变越僵,大学同学成了费力不讨好的典型。

朋友的孩子也没有如预期的“懂事”、“爱学习”,在父母的控制下,性格变得越来越叛逆、暴躁,有时一言不合就和父母针锋相对,吼着“你们才不是为了我,你们都是为了自己!”

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可孩子一点改变也没,反而成绩一落千丈,甚至还开始逃学……

想要初中朋友为自己取消安排的小A,最后也没有如愿以偿,反而和对方把关系闹得很僵,慢慢不再联系对方。

而我们大多数人呢,经过自我抗争和努力后,得偿所愿的人凤毛麟角,反而把所谓的自律变成了自我攻击和自设障碍,变成恶性循环

胖了两斤就开始自怨自艾,为了发泄情绪反而吃得更多;

没有升职加薪就否定自我价值,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在遇到新的机会就变得畏首畏尾,更加无法得到想要的东西……

最后,不但没有成为更好的自己,反倒变得更加焦虑更加痛苦。

“应该思维”一旦上了头,人很容易陷入理想和现实的冲突里,感到焦虑、沮丧、怨恨甚至愤怒。

同时,也会让你与身边亲近人的关系越来越糟,越来越疏远。

可你也觉得自己委屈,因为你觉得你都是为了对方好,为什么就不被理解呢?

而自己已经如此努力了,为什么还是没有得到预期想要的东西呢?

03.“应该思维”的背后就是批判和强迫

“应该思维”的背后其实是批判和强迫,只会损害对方寻求改变的主动性。而在改造自我的道路上,也不可能永远天遂人愿,总会遭遇挫败。

很多时候,当我们迫切地想要改造对方,问题不是出在对方身上,而是我们自己身上。

当我们用“应该思维”去评价和改造别人时,是因为我们内心里藏着一个被“应该自我”要求着的,焦虑得不行的真实自我:

我不喜欢现实中的我,所以我要改变。我不喜欢现实中的你,所以你要改变。

想要改造别人,是因为想要改造自己。无法接纳别人,是因为无法接纳自己。

因为从我们出生到成年,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应该……”,渐渐地,自己也养成了这套应该思维。

当是孩子时,我们觉得父母应该疼爱我们,想要什么都要满足。

当是学生时,我们觉得自己应该学习成绩优异,考名牌大学。

当是职员时,我们觉得工作应该是自己喜欢的,最好钱多话少离家近。

当恋爱时,我们觉得另一半和自己应该心有灵犀,懂我们包容我们。

当为人父母时,我们觉得孩子应该懂事听话,好好学习……

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被“应该”的严苛环境里,去符合他人心中的标准。

于是心里,生长出一个应该自我,后来,我们把这样的焦虑投射到周围人身上,以此来缓解我们内心的焦虑。

你既不肯放过自己,也不肯放过他人,最后当然是陷入无尽的痛苦里。

实际上,这个“应该”是我们内心创造了一个“正常自我”和“正常他人”的规则。

我们认为正常的我应该是怎样的,正常的他人应该是怎样的。

试图让世界和他人都按照我们头脑里的规则运转,只有做到了这个规则,我才是好的自己,他人才是好的他人。

04.别跟笼子较劲,走出去

当我们陷入“应该”的执念里,都会下意识试图通过改造,来让自己或者他人来符合我们头脑中的规则。

你应该怎样,我应该怎样,他应该这样……把这种期待转化为改造甚至是控制。

似乎只要我努力做些什么(比如:让自己更优秀、更符合对方的期望、学习更好更正确的沟通方式……),就能怎么样。(变得更加幸福、值得被人爱、不再痛苦……)

活在改造别人的妄想中,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什么影响?

最直接的影响是:给自己造了一座监狱。

就像很多女人一辈子的剧情是:我对你无限付出,自我牺牲,你就能爱我了。于是一辈子都在付出、牺牲和怨恨,一辈子都得不到爱,简直是终身监禁。

我们不但自我设置了一个监狱,也给别人加了一个监狱,所以当我们越是想改造对方,对方越是不愿动弹,因为没有人愿意待在监狱里。

但所谓的“应该”只存在你自己的内心,现实生活里并没有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把你的应该强加给别人,这是胁迫和控制的做法。

相反,你要试着用“我更喜欢.......”“....可能会更好”,“我希望你”等说法,代替“你应该”“你不应该”等操纵和强迫的说法。

比如丈夫深夜还未归家,一些妻子可能会抱怨:“这么晚还不回来,你心里还有没有这个家了!作为一个男人,你就应该顾家!”

把这样带有“控制”和“改造”的话语,变成“我希望你可以早点回家”、“我更喜欢你回家后陪我看会电视,我们一起睡觉。”

会不会更容易让人接受?

不用跟笼子较劲,勇敢走出去。

05.放弃改变的时候,改变才真正开始

荣格说:“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要学习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有所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躲开阳光。”

人的世界就是这么微妙:当你特别想改变的时候,什么都改变不了。当你放弃改变的时候,改变才可能真正开始。

当你对世界,对他人,包括对自己,都没有改造欲望,才算真正的觉醒。

本文作者:Donna

心理知识专业指导:武金红

该文章为重庆麓沁心理原创,未经授权,不可转载。

麓沁心理:重庆专业的心理机构,陪你拨开心灵迷雾,向内生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