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被灭,是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结果
《三国演义》读到蜀国被钟会邓艾所攻灭这一段,感慨蜀汉一副本来可以争取更好结局的牌,那么快生生就给打废了。
蜀汉那么快就败亡,我看原因有二:
一是邓艾偷渡阴平,连破江油、绵竹,一举攻到成都城下,使得姜维扼守剑阁,长期抗战的方略成为泡影。
二是谯周,杜琼、周舒、周群等一批益州本土士族对刘禅的诱降,使得邓艾可以兵不血刃拿下成都和后主。
分别分析一下。
有不少文章说,刘禅是烂泥扶不上墙,诸葛丞相原来在阴平的驻军好好的,被刘禅黄浩给撤了,这才留下防务的漏洞,让邓艾钻了空子偷渡阴平成功,一路打到成都城下。
这话细想起来有问题。
01
刘禅是一国之君,刘禅自己从不插手军务,军国大政都是委托给蒋琬、费祎、姜维等人;这么一个当惯了甩手掌柜子的主儿,有什么必要会突然对阴平一个隘口直接发号施令呢?黄浩是佞幸小人,暗地里进个谗言使个绊子他在行,让他干军务恐怕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不是黄浩干不了干预边防部署的事情,而是他不摸门。
蜀汉防务的第一责任人无疑是姜维,姜维是大将军(相当于国防部长),负责调度整个蜀汉的兵马,以当时蜀汉的政治权力态势,姜维也还没有弱势到连阴平一个小小隘口的兵马都调动不了的地步。退一万步讲,即便刘禅黄浩撤了阴平守军,姜维身为总督蜀汉兵马的大将军,就没有其他补救措施?姜维在受到黄浩谗言避祸沓中时候,一口气带走了8万兵马,差不多是一半蜀汉的兵力;汉中、剑阁的布防也是有条不紊,阴平怎么就不行?
说到底,阴平失守,真正该负责的还是姜维,他对阴平疏忽了。
02
刘禅被诱降。也是两方面因素合力的结果。首先是刘禅本人就没有守成都的意志。刘禅就是一个逍遥王侯,有吃有喝有玩的就够了,当皇帝,开疆拓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不是刘禅的志向,没有这个志向,当然也就没有抵抗到底的战斗意志。从刘禅投降后的一系列表现,也应证了上面的分析。
其次,益州本土士族实力对蜀汉的三心二意,谯周,杜琼、周舒、周群等人无意为了一个和自己没什么利害关系的、虚妄的、偏安一隅的汉室江山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加上诸葛亮以及他的后继者对益州本土势力的长期打压,益州士族更没有动力去对抗强大的魏晋司马势力。
甚至可以合理推测,假如刘禅不听降谏,执意抗战的话,难保益州本土势力不会临阵倒戈,做邓艾的内应直接开城投降。
由于蜀汉政权对益州本土士族的长期打压,没有真正与本土士族分享政治权力,最终使得坚守成都成为一件变数很大的事情。很明显,守城一方内部不是一条心嘛。
03
也许有人会质疑我的看法。蜀汉在抗击钟会邓艾大军的时候,也是打了好几仗的,有不少将领战死,怎么能说蜀汉不尽力呢?
我是这样想的,当时蜀汉人才凋敝已是不争的事实,原来刘备入川时带进来的荆州集团是乐意拼死一战的,后来真正和钟会邓艾对抗的,都是荆州集团精英中的官二代,以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为首,能跟随诸葛瞻一起冲锋陷阵的有诸葛瞻之子诸葛尚、张飞之孙尚书张尊、黄权之子尚书郎黄崇、 李恢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等。
但是遗憾的是,蜀汉仅剩的这点可以一战的有生力量,在绵竹一战皆战死,等于是荆州集团的政治军事精英势力在绵竹一战中被清零,这样也就失去了影响成都朝局的能力,后面成都的不战而降,其实和绵竹之战诸葛瞻一干人等战死有着莫大的关系。
那么,引申出的问题是,绵竹一战怎么就让诸葛瞻这一干人等战死殆尽了呢?除了实力悬殊,运气不佳之外,我私下推测,可能还是和本土势力的战争意愿有关。诸葛瞻这些官二代愿意死战保住父辈打下来的江山,但他们人数毕竟太少,要打仗还得靠那些中层、基层人数众多的本土士族人才,如果这些益州的本土士族出工不出力,消极对待,那么几乎可以肯定诸葛瞻他们一定会失败。
END
小结一下:
阴平失守是个带有偶然性因素的事件,如果姜维足够细心就不会发生;
江油城的守城将领是本土系的马邈,一说他是直接投降了邓艾,另一说他是伏击邓艾失败后投降,《三国演义》中还杜撰了他的夫人李氏的坚贞不屈来反衬马邈的失节。不管怎么说,结局是邓艾没费多大力气就在江油站稳了脚跟,江油城轻而易举地被占领也侧面说明益州本土势力其实无心效死忠于蜀汉;
绵竹一战使得以诸葛瞻为首的荆州政治军事精英(包括二代)势力损失殆尽,从而失去了主导刘禅政策导向的能力;
是否坚守成都,则是一个成都本土势力是否愿意为蜀汉卖命的人心向背的问题;阴平、江油不失守,就没有后面绵竹、成都是否要抗战的事,而一旦邓艾在阴平偷渡成功,江油站稳了脚跟,成都大概率也就守不住了。
这就像是多米诺骨牌一样,推翻了阴平这张小牌,后面的江油、绵竹、成都等大牌也就一张一张依次跟着倒下,蜀汉也就土崩瓦解了。
好,关于三国的话题今天就先聊到这里,我是Kevin.Stewart,我们下次再见。
Byebye
2019-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