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兴趣对儿童的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儿童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儿童一旦对学习本身产生了兴趣,他就会产生高涨的学习情绪,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通过学习认识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
兴趣是怎样产生的呢?兴趣,与人的需要有密切联系。当人产生了某种需要的时候,他就会对与需要有关的事物和活动发生兴趣。需要越是强烈,兴趣就越浓厚。由于孩子年幼缺少知识,对大千世界的一切都感到新奇,都要搞个明白,就会逐步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儿童的学习兴趣一般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或者活动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例如看电影、戏剧、小说、听故事、听相声等,许多人都对它产生直接兴趣。胡适小时候因为体弱多病,只好呆在家里,由母亲教他识文断字。九岁那年,胡适去四叔家里玩,发现角落里有一本残破的《水浒传》,他如获至宝,捧着《水浒传》看,几乎到了入迷的程度。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出场的那一个个人物,如正直的林冲,勇敢的武松,鲁莽的鲁智深,个个形象生动,活灵活现,胡适深深的被吸引,居然看完了全传。读完了《水浒传》以后,他又迫不及待的去搜寻别的小说来看。通过大量的阅读白话小说,少年胡适逐渐产生了浓厚的文学兴趣,培养起了对白话文的感情,以及运用白话文的能力。后来他和一批中国青年一起开拓创新,大胆尝试,把白话文推广到全国,使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桌别林,这个集作家、导演、演员、作曲家和舞蹈家于一身的伟大天才,小时候聪明伶俐,具有惊人的观察力和模仿力。他的父母亲都是喜剧演员,由于卓别林年龄小,母亲不放心他一个人呆在家里,每一次演出都把他带到剧院去看母亲演出,时间一天天过去,卓别林在灿烂的脚灯旁边听母亲唱歌,看妈妈表演,记住母亲的表情和动作,他对表演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一次母亲正在台上演唱,忽然嗓子哑了,唱不出声来,观众立刻哄了起来。这时舞台管事急中生智,让卓别林继续演下去。不到五岁的卓别林,用他那稚嫩的嗓子先唱了一首家喻户晓的歌,后又模仿母亲唱了一首爱尔兰歌曲,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观众不约而同的向舞台上扔钱,欢乐的笑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第一次的舞台经历让卓别林初次体会到了演出的魅力。从这以后,卓别林的学习表演一发而不可收,用他毕生的精力为观众留下了一串串的笑声。
间接兴趣是对事物或者活动并没有兴趣,但对事物或活动的将来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冯.布劳恩是德国人,他的母亲是个天文爱好者,平时循循善诱地培养儿子的好奇心,还别出心裁地送给儿子一个望远镜做礼物。在母亲的影响下,冯.布劳恩对宇宙产生了兴趣,并想象自己能制造出一个飞行器,飞到月球上去。十岁时,冯.布劳恩开始动手实验了,因为缺少科学文化,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由于他所感兴趣的东西,学校课程几乎没有,因而荒废了学业,尤其是物理和数学两门,几乎是每考必败。有一天他看到一本《通向星际空间之路》的专业书,书中描绘的航天之路深深地吸引了他。可是,再往下面瞧瞧,他吓呆了,满纸都是五花八门的数学公式,他抓耳挠腮莫名其妙,于是跑去找数学老师:“老师,怎样才能理解作者观点呢?”老师告诉他:“要想看懂这些内容,必须要好好学习数学和物理。”此时冯.布劳恩终于认识到:没有数学和物理知识,什么实验都只是儿童的游戏。要致力于航天研究,就必须学好数学和物理。于是他收敛了自己的兴趣,集中全力学习那令人头痛的数学和物理。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他就成了班上功课最好的学生了。功课学好了,他对天文学兴趣更大了。他将航天事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开辟通往宇宙的道路。1981年,他组织研究的航天飞机试飞成功,被人们誉为”现代航天之父”。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儿童的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儿童早期的兴趣对他智力的发展和未来的活动有明显的准备作用。如果一个儿童没有学习的兴趣,那么他的学习积极性就差,知识技能的掌握就差,学习成绩就不可能很好。这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没有兴趣就没有发现的乐趣,就没有才能和爱好,就没有活的灵魂,没有人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