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斋简山江山写作互动区域天涯简书共风流

四十岁开始读书(随笔)

2018-04-27  本文已影响122人  鲁麟文薮

【看题目,就知道,这是我写于四十岁那年的文章。忽忽又是十几年过去了。白驹过隙,韵华易逝,常常想问,时间都去哪儿了?但时光的飞逝,在人到中年后,显得更加无情而残酷。弹指挥间,这是我们小时候学到的一个成语。如今真的感觉到了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的意味了。现在将这篇旧作发表出来,也是为了检索自己,是不是真的开始了读书活动。其实现在想起来有点后悔,如果四十岁那年开始学习英语,也许,我都已经阅读名著了。这便是我们这一代文人的悲剧,我们与民国时期的那些文人相比,相差其实不是以道里计了。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反正我是认了。】

四十岁开始读书

当人们对现实失去一切希望后,会转而从书中寻求慰籍。但总有一天,书给人带来的慰籍一样地会逝去。人,清醒也好,蒙昧也好,总有一天,不同的人们会同样感觉出书的虚妄。到那时,人又会到哪里寻求慰籍呢?

这是大问题,并不是我现在所能解决得了的。客观上说,我现在仍然是一个靠书的慰藉与帮助才能活下去的人。

四十岁开始读书,其实对我来说,是一种决心。并不是说过去没有读过书。但是,很多人都已经看出来了,我们过去对很多东西有着一种深刻的或浅薄的误读。不仅如此,我们像一个匆忙的行路人一样,忽略了路边的风景,或者压根儿就没有把风景当作我们行路的目的,我们对走进我们生命中的作家根本没有弄懂就丢下了,然后匆匆忙忙地走向下一个作家。可以预见的是,下一个作家,我们可能还是没有搞懂。

还有一种情况,我们没有很仔细地阅读,囫囵吞枣地吃下去一大堆东西,其实,到后来才明白,我们什么也没有吃到。

这是我年届四十不惑这一年关于读书的感慨。很多时候,我们就像消费跟着广告走一样,解读一个作家,或者领悟一个作家,是基于了一些人云亦云的评说。我们其实没有搞懂一个作家的意义。当然,很有可能,一个作家他也未必知道自己的意义。但这不关我的事,因为,有些作家书写下什么,可能并不是他的本意,或者,他写下了,但内中蕴藏了些什么,他也没有来得及细细挖掘。就像写下《格列佛游记》的那位作家,本意并非是想写一部儿童小说。吴敬梓也绝非是想编织一个神话。

我对自己不能原谅的地方就是,我既没有非常细腻地考虑过这个作家是否如别人说的是“这一个”或者是“那一个”,更没有考虑过这个作家可能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走进我们的生活或改变我们的生活,当然,同样没有考虑作家本身的意义所在。就像我在与毕飞宇对话时毕氏所说到的朱学勤、徐友渔、何清涟等人,他们其实在提示着每一个中国人自己身在何处。但我们恰恰对这些人忽略了。我觉得这在一个读书人,是不可原谅的缺失。

基于上述这样一些想法,我决定在四十岁这一年,开始认真地读书。

但是,我也知道这里面的困难与阻隔。作家格非在《暗示》这篇作品里讲过几句话,让人非常心惊,他说,按照他的想法,三十五岁这一年,恰好是一个人开始死亡的年龄。而且,他说他的好几位朋友都是在这个年纪选择了自动消失。至于他自己,虽然勉强活下来,且结果竟然也不坏,但也好不到哪里去。属于那种“活着,但不存在”的状态。

真的是这样的话,我这样的年龄,也应该是属于消失的年龄,不应该在这里饶舌了。但是,那些读过的书,逼着我再度去审视它们,很多事,让我无法对过去的阅读释怀,我只能在这个年龄选择开始读书,读新书,或者重读,或者读那些被我们忽略过的书。

读过《经过与穿越》的朋友一定知道我的读书方式,这些或许是记录在书边的片言只语被我连缀起来了,它们就这样再度以呈现阅读的方式经过我的阅读世界,穿越过我的灵魂来到了你的面前。

其实,若干时间以后,我也发现了这句话的荒谬:很多时候,我对读书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直到有一天,我从苏北回到家,从书橱里拿出书的当口,我突然明白了一点,四十岁之前,我的读书很可能就是一种不会阅读。是的,我们可能都不会阅读,不知道如何切入,也不知道如何理解。面对一本本杰作,我们甚至连一知半解都没有,根本不知道作家想要表达什么,想要说些什么。我又想到过去曾经与很多作家做过的对话,很多次,作家们在对话里告诉我,他们面对的书是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是如何让他们震惊。有时候,他们甚至能感受到杰出的作家们的体温。可是,我们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感觉?我们读了那么多书,可是,我们真的相信过书吗?

所以,我决定从四十岁开始读书,还不仅仅是一种决心,确切地说,我在这个时候开始读书,更是一种信心——至少是准备在书中建立起自己的信心来。

这本书开始动笔时,我的一本新书《经过与穿越》刚刚出版。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发现我改变了不少,变得恬淡,变得宁静。

我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有一天晚上,我忽然又了一点关于读书的心得。我在与很多作家对话时都曾说过,写作是为解决问题的。写作者大都与这个现实的世界存在着某种格格不入的情形,为了缓解这样的情形,作家们才动笔写作的。其实,这种心态对读者而言,也是如此。读书为解决心中的某一些问题。单纯地出于对书的喜爱而读书的人是存在的,但这种情形不会持续很久。

也是在这一天晚上,我在读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时,突然有一种茫然,书要读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将书读好了呢?过去,有一段时间,我曾与人比赛似的,看谁读的书多。大学时代,我所读的书不计其数,有时候也以读书多自娱,甚至有时候会以自己所读之书夸耀于人,明知对方没有读过这本书,却偏要提出来。其目的,也无非想博得对方夸赞一声你真渊博之类的誉词或谀词。

其实,真正地会读书,一定是像恋爱一样的方式,甚至像做爱那样的方式。要会纠缠,更要会感受,还要会联想,会想象。

>8?�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