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心理想法

老子|第47章 不行而知

2023-05-15  本文已影响0人  龙门村夫

【第47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圣人大概都是上天塑造的,所谓“天纵”,上天赋予他们超群的才智,用以教导百姓。吴国的太宰问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你们那位孔先生是圣人吧?为什么有这么多学问呢?”子贡回答说:“这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有学问的。”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的。”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子罕》)

他们又是上天派下来教化百姓的“木铎”。孔子周游列国,来到了卫国边疆上的仪邑。仪邑的镇守官(仪封人)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都是要见一见的。”孔子随行的弟子就引他去见了孔子。我们不知道这个仪封人跟孔子谈了些什么,但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弟子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道不行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让孔夫子来教化天下。”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

木铎是金口木舌的铜铃,古代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尚书·胤征》记载:“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其或不恭,邦有常刑。”每年初春,国君命令使臣,以木锤敲着大铃,沿着大道宣布政令。官吏们相互规诫并向国君进谏,百工们用他们所从事的技艺来谏正国君,并相互规诫。如果有谁不恭敬从事,将按照国家的常刑给予惩罚。

孔子的履历是比较明确的,从出生到逝世。但老子的履历就不怎么清楚,生卒年月也不详,大概只知道他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博学,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后来,天下大乱,老子大概是弃官归隐了。因此,两人知识的积累和对“道”的认知的路子应该也不相同。孔子主张多学习,多思考,而老子则主张不学习、不思考。但有一点我们应当承认,这两人都是上天派下来教导我们的圣人。

老子认为,不用走出家门,就能够了解天下大事;不必朝窗外看一眼,就能知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你出门越多、越远,获得的真知越少。因此,圣人不必亲自去实践就能懂得,不必亲自去观察就能明白,不必亲自去做就能成功。

这样的人是什么人呢?只能是那些圣人、神人。用这样的思想教导那些侯王,只怕是不会得到老子想要的结果。老子是圣人,站在了人类认知的顶点,但侯王们不是圣人,而是俗人,没有这样高的认知水平。如果侯王们不观察了解社会民情,一方面会出现错误的政策,另一方面,也会被别有用心的臣下误导甚至引起社会的混乱。老子能做到,侯王们做不到。俗人们只能通过越来越多的社会实践来提高其认知水平。

韩非子也是从学理上来解读老子的这番话的,认为:

空窍者,神明之户牖也。耳目竭于声色,精神竭于外貌,故中无主。中无主,则祸福虽如丘山,无从识之。故曰:“不出于户,可以知天下;不窥于牖,可以知天道。”此言神明之不离其实也。(《韩非子·喻老》)

韩非子认为,五官是精神的门窗。听力和视力全花在声色上,精神尽耗在外貌上,所以内心就没有主宰。内心没有主宰,祸福即使像山丘那么明显,也无从认识它。所以《老子》说:“不出门户,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不从窗口向外张望,可以知道自然的规律。”这是说精神不要离开自身形体。

白公胜虑乱,罢朝,倒杖而策锐贯颐,血流至于地而不知。郑人闻之曰:“颐之忘,将何不忘哉!”故曰“其出弥远者,其智弥少”,此言智周乎远,则所遗在近也。是以圣人无常行也。能并智,故曰“不行而知”。能并视,故曰“不见而明”。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故曰“不为而成”。(《韩非子·喻老》)

韩非子举例说,当年楚国的白公胜一心思索如何灭掉郑国替父报仇,朝会结束后,他倒拿着马鞭,结果鞭杆上的尖针刺穿了他的脸颊,他连血流到地上都不觉察。郑国人听到后说:“脸颊都忘记了,还有什么不会忘记呀!”所以《老子》说:“人们外出越远,知道的反而越少。”这是说思想围着远事转,就会丢掉眼前的事情。因此圣人没有恒定如一的行为。能够同时考虑远近事情,所以《老子》说“不行动就全知道了”。能同时看到远近各处,所以说“没看到就清楚了”。根据时机来办事,依靠条件来立功,利用万物的特性而在此基础上获利,所以说“不去做就成功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