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氏:自动化阅读(一)
![](https://img.haomeiwen.com/i3250695/7e4bba6f8e6f9bc5.jpg)
上次,我们交流了智力生活中的两套大纲和两种识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智力生活的其他核心概念:自动化读写和思维课。
苏氏认为,升入高年级以后,许多学生成绩跟不上,很可能是知识与能力失调的结果。原因在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没有形成相应的能力,就像没长好牙齿的人,食物没能好好咀嚼就被囫囵吞下,吃的东西越多,越容易造成消化不良,最后就生起病来。
苏氏所说的基本能力有12种,其中最主要的有五种:读、写、算、观察、表达。“观察”可算作广义上的“读”(对意义的感知和理解),“表达”可视为广义上的“写”(内部思维的外显)。也就是说,“读”和“写”是学生最重要的能力,是发展智力的重要工具。如果这两种能力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发展,就会造成学生学习越来越难。基于这种理解,苏氏提出了自动化读写的概念。
一、自动化阅读。
1.什么是自动化?请举例说明。
例如开车或者学自行车。比如刚开始学自行车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两手紧握车把,动作僵硬,内心紧张,一心想着怎么骑车,专注于骑车本身,无暇顾及周围的风景。
一旦学会了,动作娴熟了,就可以不用专门想着怎么骑车,而是一边自如地骑着,一边随心所欲地欣赏周围的风景。
二者的根本区别在哪儿?
区别在于骑车的时候关注点是骑车本身的动作还是周围的风景?
如果骑车时候关注于动作本身,他就是没有完成骑车的自动化。如果骑车非常熟练,动作已经变成一种习惯,一种潜意识,不用特别关注就可以自动发挥作用,这样,他就实现了骑车自动化。
学习也是如此。学习的自动化是指人的知识和技能已经变成一种习惯,一种潜意识,遭遇类似问题时可以自动发挥作用。自动化的实质,是知识或者技能已经成为一套解决问题的程序,当遭遇相关问题时能自动启动并发挥作用,并处于运动之中。这也是经验的实质。
所以,自动化阅读(或写作)就是一边阅读(或写作)一边思考,同时,关注点不在读写(或写作)本身,而在于思考。
2.什么是自动化阅读?
苏氏第3条: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的超出“出声”的读的能力。在读后过以后,能够清晰第领会对象的整体和组成部分,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
魏老师解释说,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是一种结构化的阅读,阅读材料是以词、短语、甚至句子为单位整体进入你的意识的,你的意识快速反应上来的是一幅完整画面,而不是一个一个单字逐一呈现。
第20条:如果是一个字一个字的逐一呈现,词与词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就不会用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语言上会出现坑坑洼洼,这就是苏氏所说的智力上的“口齿不清”。
第49条:把全部精力都用在阅读活动本身上去了:儿童全身紧张,脸上冒汗,生怕把哪一个字读错,他碰到多音节的词就读得结结巴巴,实质上不能把这些词作为统一的整体来感知。他已经没有剩余的精力去理解所读的东西的含义,他的智慧的全部力量都消耗在阅读过程本身上去了。
第20条:能进行流利的有理解的阅读,一下子能用眼睛和思想把握住句子一部分或整个较短的句子,然后使眼光离开书本,念出所记住的东西,并且同时进行思考——不仅思考眼前所读的东西,而且思考与所读材料有联系的某些画面、形象、表象、事实和现象。
第52条:要迅速的、有理解的阅读。阅读的时候,眼睛能够把握、意识能够记住整个句子,在眼睛离开书本的时候,凭视觉记忆回想出整句话来。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运用无意识记,一边想象一边对材料进行逻辑分析。
第60条:“在六七年级,学生应当能够一眼看下去就能把握住一个长句的完整部分的意思。不掌握这些能力,少年的思维就会变得迟钝,思考力好像在许许多多的死胡同面前停了下来,如果不能一眼看下去,就能把握住一个句子的完整的逻辑上的独立的部分的意思,不能再把一个句子没有读到底的时候,就猜出其中一部分的含义,那么,这就不仅会反映在目前的学业成绩跟不上去,而且会影响到脑的解剖生理过程。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的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