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请放手,孩子需要自己走路
昨天拜托女王(我对我妈的尊称)给我买点红豆,我想做那种不甜的,带有红豆颗粒感的豆沙包,我记得女王也超爱吃豆沙包的。
昨晚女王回来,往桌上沉甸甸的放了一大袋子红豆,个儿头那叫个饱满呢,红红胖胖的。
按照我之前熟悉的教程,先要浸泡红豆12小时以上,再放到电饭煲里煮豆子,我洗红豆时,我妈就拦住了我:
"泡什么泡,不用泡啊,我家电饭煲直接煮诶"。“菜谱里面说都是要泡的”“听我的,没错,交给我保证给你煮成豆沙馅”
“我不要那种细腻的豆沙馅,我要那种有红豆颗粒感的馅”“我晓得,给我吧,明天煮的好”……
半醒半疑间,我把那锅红胖子交给了女王,兴冲冲地迎来了今天的朝阳。
起了个早,赶不上吃早饭,电饭煲显示保温了,嗯?煮好了?我打开盖子,扑面而来的暖气,些许湿润,夹着一点点豆子的芳香。
定睛一看,这些小家伙们胃口真好,灌了一肚子水,比之前胖了一倍,以至于快溢出电饭煲了。
翻了翻,豆子还没破,捏一捏,还是偏硬的,看来还是有豆子没吃饱,还需要再煮一段时间,为了留有余地加水,我将一部分豆子取出,加水继续煮。
此时,女王醒了,睡眼惺忪,“你怎么醒这么早?”“不早了”“你往锅里加水啦?”“都煮干了,快满出来,不加水?”女王皱了皱眉头:“你加什么水啊,加水不就不是你要的豆子了,成泥了”“现在你这豆子都是硬的啊”“你不是还要蒸吗?蒸完了就软了”
没等我回答,她又接着讲“你这还定时?定什么时啊,叫你听我的不听”
我没按定时,电饭煲选择煮粥功能后就那样子,但她好像没听见一样,“你都是对的,我们都是错的,以后你的事情我不管了”
我嗅到了空气中弥漫的些许硝烟味儿,没再争论,按照以往的经验,如果我再回半句,那大战估计一触即发。箭在弦上,我选择扯断那根弦,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在过去多少个春夏中,这些场景似曾相识,我在韭菜炒鸡蛋里放了点生抽,而她坚决认为不应该放生抽;我要……,而她……
父母好像总有一个道理:我吃的盐比你走得路都多。在孩子面前,他们带着略强势的自信,在孩子每一次想要尝试新事物的时候,给予“最正确”或者“最老道”的指导和帮助。殊不知,孩子在你们的帮助下,错过了很多机会。错了又怎么样?无非是重头再来,年轻的时候犯错大过于两鬓斑白时的遗憾与懊悔。犯错才会记得更清楚,犯错得到的才更香;殊不知,
孩子走在人生之路上,步履蹒跚时跌倒,父母的帮助给了他们一个软垫,他们倒在柔软的垫子上,他们感觉得不到疼痛,久而久之,他们没有痛觉,有一天,垫子不见了,他们实实在在的摔在了地上,甚至出了血,他们该是如何的惊慌失措,他可能甚至没有力气爬起来,一蹶不振。远在天边的父母们该是如何的心疼却又无助啊。
有句古话说的好,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常常摔跤的孩子知道怎么爬起来,知道怎么处理伤口,知道怎么走避免摔跤,过多的保护有时候真的累赘。
越是有能力的父母,好像越是这样“自信”与“热情”。他们有强大的人脉,有渊博的知识,在孩子所有初次体验中,生怕孩子走错,非常及时且迅速地伸以援手,“来吧,听我的”
“我都安排好了”“你这样不对,你怎么就不听呢”……此时,让孩子作何反应,乖一点的孩子点点头被称为懂事,懒一点的孩子点点头可以衣食无忧,叛逆一点的孩子摇摇头被当做刺头……
一次又一次,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性格影响越来越极端,孩子的性格会越来越极端,乖的孩子不敢反抗,懒的孩子坐享其成,叛逆的孩子不断反抗。
前者, 在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父母给与孩子过多的帮助让孩子错失很多机会:弱化他的受挫力在。最好的办法是:放手让孩子尝试;只有让孩子去经历去体验生活,才能越挫越勇。后者,父母强势的自信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原生家庭对孩子性格的塑造举足轻重。这时,需要适时剥离与原生家庭之间的链接。
其实我很赞同父母鼓励孩子在成年后自己出去生活。租房,工作,做饭,洗衣等等,彻彻底底作为一个独立的成年人,去体验生活和社会。成年人的世界是残酷的,应该让我们自己去面对和接受,父母也不必太过低谷我们的抗能力。人是逼出来的,不去试试怎么知道我们自己能有多大能耐呢?不去试试,又怎么能体会到父母曾经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呢?
同在一个屋檐下免不了摩擦,吵吵闹闹的日子也多了些生气,但人终究要学会独处,自己的人生之路要自己走。
附上那天我们做的豆沙包,原行走在路上的你们,不饥不寒,精神抖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