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之光想法心理

如何了解一个人?

2023-02-15  本文已影响0人  张巨哲私域变现商学院创始人

如何了解一个人?

日久见人心。

很多人会觉得这是正确的废话。

今天我就阐述一下这句废话背后的逻辑。

想要快去了解一个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接触,接触后最快的方法是:主要看他在利益面前的选择、生气动怒时的行为、还有得失后的态度。

那么,这一切的一切的前提都是需要现实的接触。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会通过视频、文章等媒介发现一些厉害的人,有的是视频拍得好,有的是文章写得好,有的视频拍的好文章也写得好。

但是,你看他们直播也许会发现,这个人不如视频或者文章表现的好,如果线下见面会发现,更不行了,就一个普通人,跟自己原来心目中的形象相差很大。

这就叫做见光死。

因为视频和文章可以花大量的时间设计、整理,很多都是精心制作完成的,但是直播考验了临场的思维水平,特别是面对网友的问题,他解答的思路就能很快的说明问题。

而现实的见面更能真实、全面、直观的反映一个人的状态。

除此之外,线下见面还能考验心性,这个考验心性是双向的,既可以考验倾慕者,也可以考验被倾慕者。

1.倾慕者

《学经》说:

山高曰崇,山陡曰峻,山大曰巨,崇高、峻要、巨显,此皆为世人所喜之物也。知其崇高而生敬畏,先未近而誉之,近而亲之,攀其上而轻之,是为敬之化也。

人们看到崇高、峻要、巨显的大山,内心会产生敬畏之情,甚至我们会觉得人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

人们看到山的崇高内心会产生敬畏之心,还没有到山脚下,远远望去就开始称赞高山的险峻、高大,到了山脚下碰触到了山体,有了一种比较直观的感触,登上高山之后,内心会有一种自豪感,并觉得高山也不过如此,这就是“敬”的转化过程。

敬的转化主要是心理上的变化,它客观的说明了,一件事物,随着接触的深入,慢慢就熟悉,尊敬之心慢慢就弱化了。

我们在生活中不也一样吗?

人们会对从未见过面的学者长辈或者倾慕的人会充满尊敬之情,有了第一次的线下接触,人们会觉得很亲切,随着接触时间的增多,彼此慢慢熟络,人们可能会彼此开起玩笑,甚至会在外人面前贬损长辈或者倾慕之人,以在他人面前彰显自己,就这样,渐渐地之前的尊敬之情荡然无存。

这就是日久见人心显人性。

2.被倾慕者

被倾慕者就像高山一样受人尊敬,与此同时,他的一言一行也会格外受人注意,正所谓:高处不胜寒。

如果,被倾慕者心性不稳,那么,他很可能由于言行失当造成严重后果,因为在高处,优点会被放大,缺点也会被放大。

想想那些因为言行不当的明星或者名人就知道了,例子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所以,在高位要明白一个道理:

知高以远其根本也。

位置越高,离根本就会越远。

说一个比较显著的例子:

西晋时期,有一年田里颗粒无收,闹了灾荒,导致老百姓没有东西吃,为了活命只能吃草根,吃观音土,就这还有很多的百姓被活活的给饿死了,大臣把这种情况上报给了当朝的晋惠帝。

晋惠帝就很傻很天真的说了一句:“老百姓没有东西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这就是“何不食肉糜”的典故。

所以,智慧的人会刻意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为的就是避免太熟络而导致的人性问题。

如果你想真的想快速去了解一个人,就去。如果一个人真的很厉害,就会经受住现实的考验。

思想这个东西,面对面交流,通过“六根”产生“六识”,从而对一个人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所以,处在高位的人要做的就是“居高而噤其声,莫因高而生其傲”。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