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字集笔墨书香书影音

屋后的竹林地‖我的视界我的中国

2019-08-26  本文已影响0人  二月二zzf

老家屋后有一片竹林地,过去给我们带来了一片绿荫。如今,老屋早已成了废墟,唯有这片竹林还生得郁郁葱葱。

图片来自网络

一、父亲的回忆

父亲小时候的家,是一间面积不大的茅草屋。家里是标准的贫农,作为长兄的父亲,还有三个弟弟。在这样的家里,养活四个孩子,着实不易。父亲说,家里一路走来的艰辛,只有屋后的竹林地看得最是清楚。

那时父亲年岁不大,最小的弟弟还穿着开裆裤,他只能带着老二和老三在饿极了的时候,跑到山上偷红薯,或者打野鸡。

那时候还有公社,田地、猪牛这些都是公家的,家里吃的都是靠挣公分挣来的。可家里孩子多,有劳动力的却少,所以家里总也不够吃,顿顿吃稀饭,米还少得可怜。孩子不如大人有耐力,饿了就想方设法的找吃的。父亲每次带两个弟弟偷偷摸摸的找了吃的,因为怕人发现,就把吃的带到屋后的竹林里去。

那片竹林说不上很大,但由于周围就父亲一户人家,而且平时大人们忙着挣公分,去竹林的人少,所以倒也算个秘密基地。在竹林里烤野鸡,烤红薯,时不时的还能挖点竹笋吃。那些没被人发现偷吃的日子,也算是逍遥了。所以父亲一直很感谢屋后的那片竹林,做了他的保护伞。

当然,在父亲的记忆里,竹林地里,有的当然不止是这些“偷鸡摸狗”和自由玩耍的时光。还有一件大事,也是让父亲印象深刻的。

父亲十三、四岁的时候,公社里有一头老牛发挥了他最后的余热,在为公社耕地的时候,病倒了。病不严重,但可能大家都饿,所以最后商量说把这头牛杀了,大家可以分点肉吃。

于是,大家把宰杀老牛的地点选在了父亲家后的竹林地。为什么选那里,我也不知道。只是觉得辛苦工作一辈子的老牛,没能寿终正寝,最终只能亡于屠刀之下,也真是那个时代的无奈。

听父亲说,杀牛那天,迎来了竹林地里最热闹的一天。在父亲的印象里,除了那次,竹林地里再也没有同时出现过那么多人。家家户户都有代表去看宰牛,因为等着牛宰好,就能分到肉了。孩子们没见过这种“大场面”,都好奇的跑去观望,父亲也去了。

父亲说,当时他去的时候,看到竹林地里好多人,一头牛被围在最中间。那头牛长什么样子,父亲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它安安静静的站在那里,像是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一双透亮“巨大”的双眼无辜得看着周围的人。父亲看着那头牛的眼睛里好像闪着泪光,但又觉得不可能,牛怎么会和人一样伤心呢?

可就在父亲正疑惑的时候,他看到那头牛流泪了……后来的事怎么进行的,父亲已经忘了。他说,他只记得那天吹了点风,把竹叶吹得“哗哗”作响,像是在给老牛做最后的告别。

那天分的牛肉,父亲一口没吃。后来,竹林地也很少去了。那片竹林随着风,抹去了这件事的痕迹,依旧为老屋遮挡风雨,阻挡烈日,摇曳生姿。

父亲知道,这是竹林地该有的样子,它见证了父亲的成长,也见证了那个时代,但只是见证,它有它的本分。

二、伴随我成长的竹林地

老屋后来扩建了。因为父亲他们长大成人,娶妻生子了。家里添了人,原来的房子不够住,只能在原来的屋子旁边加盖几间房。

以前农村里,儿子娶了媳妇,一般都会独立成家,尤其是家里兄弟姐妹多的,这叫分家。分了家,自己挣钱养家,免得跟原来家里处得生矛盾。所以父亲他们几兄弟随着各自相继结婚,都分了家,只有家里老幺还跟着我的爷爷奶奶生活。

我们家分在了离竹林地最近的一套住处,最边上的那间茅草屋头上,就是一根压弯的竹枝在摇晃。

我三岁那年,母亲随当兵的父亲到了北方,我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一个午后,我正和奶奶一起睡午觉,二叔家比我大两岁的堂哥,在自家厨房里玩起了火。几家人住得都是草房子,而且都是墙挨着墙,火势一起,便再也没止住。

一时间,火光漫天,来得快速而又凶猛。四家人的房子不一会儿就烧尽了,还好人没事,屋后的竹林也没事。

那时候小,也不记得竹林地怎么就逃过了那么大的火势。现在想来,兴许竹林地只是一个见证官,并不参与其中。

几个叔叔那时候做生意卖猪肉,挣了些钱,所以草屋不再了,马上就在原址上建起了楼房。父亲当时当兵在外,母亲也跟随父亲在北方打工,一时没时间回家建房。于是房子被烧了后,就把我接到部队上生活了大半年。

家乡没有住处,就像没有根。所以大半年后,父亲还是跟部队请假,带着我和母亲回家修房子。回家后,叔叔们的房子早已修好,只在竹林地旁边给我们留了一片空地,好让我们建房盖瓦。

父亲和母亲借了些钱修楼房,虽不是最好的,但我以为是“最好”的。父亲修房时,让人在二楼向着竹林地的那面,本来该是一个房间的地方,修了一个敞开式的阳台。夏日的晚上,可以就着旁边的竹林在阳台上乘凉。

在那时,只考虑实用性的农村里,父亲竟还考虑了景观性。我想,这应该都是那片竹林的功劳。没有那片竹林,在这样一个大阳台上也看不了什么景。

竹林在见证着我们,我们也在看着竹林。

父亲从部队退伍回来时,我刚上小学。那时快跨入新世纪2000年,感觉那几年家里变化很大。房前的小水塘,被改造成了漂亮的荷花池。每次出家门,不管是上集市,还是去上学,都必须要走的小泥路,慢慢的变成了宽宽的石油路。

再等我上初中时,更是不一样。以前房前屋后的泥土田地,都慢慢的变成绿化区。连小时候不知道在哪里的乡政府,派出所,都修在了离家不足五百米的马路对面。小时候印象里泥泞的小农村,好像一下子变成了图画里的大城镇。

家里也从负债的拮据生活,慢慢向大人们口中的小康生活靠拢。家里慢慢有了大彩电,座机电话,后来还有了手机。

这一切的变化,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回过头才发现,在这日新月异的世界里,好像只有那片竹林不曾改变。它依旧摇曳着那细长的身影,摆动着它细长的叶片。除了我们这群孩子时常光顾它,它几乎没有其他访客。

但它好像一点也不在意,如我小时候,如父亲小时候那样随风摆动着,摇摇晃晃,却没见它倒下。它见证了我们家里的变化,见证了我们农村的变化,更见证了每个时代的变化。

图片来自网络

三、最后的竹林地

我上初中时,父亲和母亲在那些年做生意,挣了点钱,我初三那年,在县里买了房子。后来,我上高中也是在县城读书,于是全家便搬离了老屋,只让那片竹林地和老屋相依为伴。

后来我们乡镇大力发展,要重新规划乡村街道,很多老房子都需要拆迁重建,我们的老屋也是其中之一。老屋变新房的建设来得很快,我上大学时,听母亲说老屋快被推了。

那几年,我极少回老家,不知道被推成废墟的老屋是个什么样子?也不知道屋后那片竹林地还在不在?

直到大二那年暑假,我随母亲回老家的乡镇府办点事,特意回老屋去看了看。我的家,和几个叔叔的家,都只剩下了一堆砖瓦还在原地。当时老屋刚被推倒,房前的小池塘里,却早已没了荷花的身影,四周长满了杂草。抬眼望去,那片竹林显得那么高耸,郁郁葱葱的,还是原来的样子。

它又一次的见证了世事变迁,从茅草屋到一片灰烬,从小楼房到一片废墟。几十年的光阴,在它眼里好像不过一瞬间的事。

如今我已经毕业好几年,偶尔回到老家,看到周围已经翻新了很多,一条条大路平坦流畅,一片片绿化美不胜收。老屋以前所有的景致几乎都变了,变得焕然一新。但那片竹林还在,还如以前一样的葱郁。我不知道是人们遗忘了它,还是特意保留它作为见证人的存在。

也许,大家和我一样,希望它不仅能见证我们这个国家从旧社会走向新社会,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一带一路”。更希望它能见证我们从现在的社会主义走向更美好的富强,从“中国梦”到“梦想”的真正实现。

这最后的竹林地,时代进步的见证者!

活动传送门https://www.jianshu.com/p/5510d62f613d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