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多重面相,故事的多重解读
——读干国祥老师《西游记》整本书共读主题研讨课有感
《西游记》怎么读?看过很多人解读这个故事。
有人读出了黑幕,比如有后台的妖怪都被主人带走了,那些没后台的妖怪都被打死了。
有人读出了禅机,觉得唐僧师徒四人,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四个时期,那个顽劣的猴子就是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唐僧是历经劫难后的智慧老者。
还有人读出了公司管理学知识,比如我之前就在一个讲座中听主讲人问大家,一家民营企业要裁员,高层们会裁掉师徒四人和白龙马中的谁呢?我们坐在一起的几位女老师一致不喜欢好色的猪八戒,当然是觉得裁猪八戒。结果答案是沙僧,理由是沙僧既不是主要领导最喜欢的,也不是最有能力的,存在感甚至不如作为代步工具的白龙马,即使他挑着担子,可他没来的时候担子也一样有人挑。要在一个团队待下去,关键是你能在这个团队有不可替代性……听写主讲老师台上滔滔不绝地分析着,那时还年轻的自己感觉心灵受到了重创:原来社会残酷如斯,幸好面对学生没有如此复杂!但,是我天真了。后来的评职评模,让人多少嗅到了社会残酷的味道。
读干老师的课例前,我也很好奇,干老师会怎么解读?他又如何设置问题把自己的这个解读抛出来?
干老师的主题研讨课是第四堂课,也就是说干老师在上课之前,孩子们对书籍的阅读是充分的,对书中重点故事也有了一个大概的把握,可以说,这是上好整本书的关键,整本书能不能上出深度,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有很大关系。
课一开始,干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是课前热身吧:“读《西游记》,你有什么问题?”孩子们很积极,有提问题的,也有就同学们的问题做解答的,干老师没就同学们的问题做太多回应,只是说,“是不是呢?”
接着抛出了第一个正式的问题:“石猴、美猴王、孙悟空……这些名字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看起来这个问题很好解答,哪一个都可以吧?
接下来干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开始梳理孙悟空的成长轨迹,让我们看到每一个生命在浩瀚宇宙中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生命的奇迹。石猴成长为美猴王,不是偶然的,当选择了接受挑战,承担了自己该承担的使命,那才是生命被唤醒了!
说得多好啊,没有经受过挑战的生命不足以语人生。
在从美猴王成长为孙悟空的过程中,干老师讨论了马老师留下来的那个问题: 他为何放着猴王不做,放着幸福不享,而要历尽艰辛访师学艺?就像我们现在的一句网络流行语: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靠才华。为什么?
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干老师说成为孙悟空,修得了好些神通,其中有“紧箍咒儿”,乍一看到这个,竟怀疑有没有搞错,紧箍咒儿怎么会是孙悟空修得的神通?可细一想,就觉得,这是只有经历了生活磨砺的人才会有的感悟啊!跟学生说,怕是不好懂啊。可是,不好懂就不讲了吗?
我问我家读高一的小伙子,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怎么会?你看他就没办法理解。但是,谁不是在紧箍咒儿之下生活呢?谁不是由不懂规则躲在父母羽翼之下的小时候,成长为行者悟空的呢?
我把干老师最后的解读告诉了我家小伙子:孙悟空在从石猴到斗战胜佛的每一个阶段都代表着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干老师觉得是男人),懵懂童年,叛逆青春期,职业生涯阶段……而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有
唐三藏般的理想与原则,
孙悟空般的神通与斗志,
猪八戒般的乐观与随和,
沙和尚般的忍耐与服从,
有些时候我们甚至应该把自己视为一匹供驱使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