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劳动创造了一切
孩子劳动能力的重要性,多年来一直被忽视。然而最新的课改方案,高度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课程完全独立出来。劳动,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一堂课。现在的孩子,终于要好好学习劳动了。
热点:劳动创造了一切从今年九月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在学校,孩子不仅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也要学习煮饭、炖汤、修理家电、种菜养禽等。
对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说,十分有意义。这些年来,教育部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去年就在“双减”政策中提出:“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完成剩余书面作业,进行必要的课业学习,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
前年就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小学1至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
早在2014年,就将“家务劳动”纳入小学生作业:“增加学生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机会,适当布置学生家务劳动,培养劳动观念,掌握初步劳动技能。”
从作业到课程,从家庭到学校,要将劳动贯穿教育的整个过程。因为当今孩子之间的竞争,不再仅仅是成绩的竞争,更是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比拼。
考场是一个战场,考察孩子的思维能力;劳动是另一个战场,考察孩子的实践能力。如果家长始终觉得,劳动会浪费孩子的时间,就大错特错了。
柴米油盐也是一种成长和修行
时代变了,生活好了,父母的教育方式也不同了。有的父母把溺爱当成关心,把纵容当成爱护,无条件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这样只会养出一无是处、自私任性的“白眼狼”。
有的父母大包大揽孩子的生活,让孩子只要好好读书,其他什么事情都不用理。这样只会养出高分低能、不适应社会的“学习机器”。
事实上,劳动才是孩子教育中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辽宁省盘锦市前教育局局长魏书生说过:“本人当局长。从明天开始大家回去落实:全盘锦市的孩子回家都要做家务劳动。有时间多做,没时间少做,但不能停下来。一分钟也要做,做半个小时那就更好。”
魏书生正是这样教育儿子的,从小引导、鼓励儿子做家务,让儿子通过做家务产生了责任感和荣耀感。在他的教导下,儿子变得越来越自信独立,高中自己选文理科,高考自己选大学和专业,研究生毕业自己选择做什么工作。
教育就是要在孩子生命初期,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舍得用孩子,并敢于放手。简单基础的家务劳动,能够让孩子产生自己能把事情做好的自信。
复杂一些的生产劳动,能够让孩子在离开父母之后仍能好好生存。培养孩子做家务劳动的习惯与能力,关乎孩子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家务琐事藏着无穷的智慧和财富
父母给孩子最全面的教育,应该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做家务,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升。
1.在认知上,明尼苏达大学家庭研究教授Marty发现:从3、4岁就开始做家务的孩子,要比从青春期才开始做家务的孩子,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学习和事业上也更容易成功。
在收拾玩具、整理房间的过程中,孩子会认识到,原来这些事请自己同样能够做到。从由父母“领着走”到靠“自己走”,孩子会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可以独立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
2.在成绩上,我国有相关调查显示:“认为孩子「应该做些家务」的家庭中,有86.92%的孩子成绩优秀;而认为「只要学习好,做不做家务都行」的家庭中,只有3.17%的孩子成绩优秀。”可见,家务劳动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感觉统合发育有非常大的帮助,某种程度上推动孩子学习进步。
3.在能力上,哈佛大学一项历经75年的研究发现:“乐意参与家务活与不喜欢参与的孩子相比,前者的就业率是后者的15倍,收入比为1.2:1,前者的家庭和生活也更加幸福。”家务活能够锻炼孩子双手,进而锻炼孩子的大脑,让孩子更有规划性和条理性,在同龄人中也有更强的领导力。
4.在品格上,爱做家务的孩子早“当家”,能够为父母分担压力与烦恼,小小年纪就独当一面。而且,做家务更能让孩子感受劳动的不易,从而学会珍惜,学会感恩。
从小做家务,孩子未来更可期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离开劳动,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劳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一种能赋予孩子幸福生活能力的教育。作为家长,我们要舍得用孩子,这才是真的爱孩子。
1.孩子不能“圈养”,要“放养”,要舍得放手。
家务家务,是每个家庭成员的义务,也是孩子的必修课。
作为家长,要有意识地将家务分一点留给孩子,舍得放手让孩子做家务。
和孩子有商有量,合理安排时间,进行有效指导,逐步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2.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千万别替他去做。
家长退一步,孩子进一步,这才叫成长。
凡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家长尽量不要替他做,别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
从小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去锻炼,孩子会变得更独立、更优秀。
3.对孩子的肯定,最能激发孩子的潜力。
少一些唠叨,少一些说教,少一些挑剔,勤劳的孩子是夸出来的。
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不断引导和鼓励,让孩子在试错中成长起来。
要让孩子不断体会“我能行,我能做好”的自豪感,这是让孩子对家务保持持久兴趣的“灵丹妙药”。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
有远见的父母,都舍得让孩子“动”起来,在劳动中体验生活,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