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意思非一般人群研究中||066号专题收稿简友广场

王始的好梦一日游终极版本

2024-01-06  本文已影响0人  已锁定

张大春小说《城邦暴力团》里有这么一段:

皇帝之死谓“崩”。相传有个傻秀才作乱,身后跟着一批比他还不识字的农民,人多势众,居然成了小小的气候。傻秀才自立为帝、道寡称孤,很过了一段时间的瘾头。可是好日子没过几天,前来剿伐的官兵迅即掩至,三下五除二弭平乱事,驱捕了从犯,少不得也拿问了主谋。判刑确定,携赴法场之日,傻秀才之妻牵衣顿足、拦道大哭,傻秀才却意态从容地回头对她说:“崩即崩耳!世间岂有千年不易之王朝?”这真是好大气魄。

这段写的事情其实是真有其事的,但主角倒不一定是个“傻秀才”,此事记载于《晋书·卷一百二十七·载记第二十七》,也是短短的一段:

先是,妖贼王始聚众于太山,自称太平皇帝,号其父为太上皇,兄为征东将军,弟征西将军。慕容镇讨擒之,斩于都市。临刑,或问其父及兄弟所在,始答曰:“太上皇帝蒙尘于外,征东、征西乱兵所害。惟朕一身,独无聊赖。”其妻怒之曰:“止坐此口,以至于此,奈何复尔!”始曰:“皇后!自古岂有不破之家,不亡之国邪!"行刑者以刀环筑之,仰视曰:“崩即崩矣,终不改帝号。”德闻而哂之。

事情发生在十六国后期的南燕,建平四年(403年)。说这个妖贼王始,聚众于太山,应该就是泰山了(南燕疆域基本均在今山东境内),自称太平皇帝。按照这个皇号和“妖贼”的称呼,大概可以推测王始和差不多同时在南方起事的孙恩卢循一样都是太平道的信徒,起聚众起义应该也是以道教为思想基础。

但是王始其人的更多详细情况,家族郡望、教育背景等等都不得而知了,根据后面简单一句“慕容镇讨擒之”的描述,可以想见起义规模不大,影响亦有限。个人觉得王始此事能够被史书记载在案,除了为慕容德增加一点政绩,主要是因为这个王始的皇帝cosplay行为以及慕容德对其的讥笑,虽然其本质上很可能是当地汉族借宗教力量反抗异族统治的义举被残酷剿灭的悲剧,却偶然的在历史中留下一点类似轻喜剧的轻松情节,并且还留下了一句金句。

王始起事主要讲究个演戏演全套,“号其父为太上皇,兄为征东将军,弟征西将军”,估计其余大小官员甚至宫禁制度,应该都一应俱全,史书不可能一一俱载。

对于被“讨擒”之前这个小朝廷的种种,已不得而知,主要出戏仅在王始在临刑之前的短暂表现,充分说明了好演员怎么都能出戏。

刑前,有人问王始“其父及兄弟所在”,答曰:“太上皇帝蒙尘于外(这太上皇还挺能跑),征东、征西乱兵所害。惟朕一身,独无聊赖。”别说,还押上了韵。后面一句其实还颇旷达洒脱。

此时,其妻(肯定也有皇后之号了)没好气的骂道(当然没好气,因为大概率是要一同问斩的,败家老爷们还在这吹牛逼);“止坐此口,以至于此,奈何复尔!”翻译一下就是,全是你这张破嘴没把门的,咱全家才齐齐整整的要玩完,死到临头你咋还白话呢。

皇后的这句话倒是可以反面证明,王始起事大概率没有多大的暴力规模,可能还处于聚众自雄,舆论宣传阶段,也就是““止坐此口”,停留在嘴上。

面对老婆劈头盖脸不留情面的数落,这个王始不得不说心理素质还是过硬的(可能有宗教思想加持),也并没有生气,反倒从容的说出了那句金句:“皇后!自古岂有不破之家,不亡之国邪!"

这么一句万古不变的真理居然是一个临死的小人物留下的,这颇耐人寻味。

值得一提的是这句话可能并非王始原创,他可能只是进行了成功的改写(也有可能出自某个史书作者),原创者是魏文帝曹丕,出自曹丕《终制》:

忠臣孝子,宜思仲尼、丘明、释之之言,鉴华元、乐莒、明帝之戒,存于所以安君定亲,使魂灵万载无危,斯则贤圣之忠孝矣。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桑、霍为我戒’,不亦明乎?其皇后及贵人以下,不随王之国者,有终没皆葬涧西,前又以表其处矣。盖舜葬苍梧,二妃不从,延陵葬子,远在嬴、博,魂而有灵,无不之也,一涧之闲,不足为远。若违今诏,妄有所变改造施,吾为戮尸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臣子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将不福汝。其以此诏藏之宗庙,副在尚书、秘书、三府。

原话为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由于《终制》的性质为将死者关于丧葬礼制的嘱咐,其主要落脚在后半句,也符合自曹操开始的薄葬传统,不知道曹丕哪根筋搭错,非在前面加上一句“未有不亡之国”(可能是为了骈文对仗吧),按理说曹魏在曹丕之世还没有亡国迹象,曹丕这种过于实在的大实话也实在让人不好评价。

另外,经过王始改编之后的这句名人名言,使用范围明显拓宽,后世也曾多次被人借用,目前能查到有:

一、《三国演义》第八十回:

王朗奏曰:“自古以来,有兴必有废,有盛必有衰,岂有不亡之国、不败之家乎?汉室相传四百余年,延至陛下,气数已尽,宜早退避,不可迟疑;迟则生变矣。”帝大哭,入后殿去了。百官哂笑而退。

此为王朗劝汉献帝禅让之语,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最后“百官哂笑而退”,一个大哭的汉献帝引得百官阴恻恻的“哂笑”,不得不说罗贯中的戏剧感营造还是顶级的。

二、明·李贽《李氏焚书》二:

元世祖初平江南,问刘秉忠曰:“自古无不败之家,无不亡之国。朕之天下,后当何人得之?”秉忠对曰:“西方之人得之。”及后定都燕京,筑城掘地,得一石匣,开视,乃一匣红头虫,复诏问秉忠,秉忠对曰:“异日得陛下天下者,即此物也。”

此为忽必烈平江南后问汉人重臣刘秉忠(国号大元即出自他的建议)的没头脑的一句话,在大元一统天下之时问权臣“朕之天下,后当何人得之?”甚至有点让人害怕,其实是为了引出刘秉忠的预言谶语,以“红头虫”预兆红巾军(讲道理,真的要那么灵直接写上朱重八的大名好不好)。

此时仅见于《李氏焚书》,不见于《元史·刘秉忠传》或其他直接史料,恐为民间流传的小说家言。

说回王始,他在贡献了金句之后,没有赢得掌声,却遭到了行刑者的暴力对待“以刀环筑之”,环首刀的大铁环,哐哐砸,砸哪里是个问题,个人猜测可能就是砸嘴,也就是说刽子手可能是变相听从了皇后玉言,你家皇帝老公最没把门的,我帮你打一打,不让他再瞎白话了。

此时应该也邻近行刑了,被打的王始知道时间不多,是时候给出最后的演出了。

仰视曰:“崩即崩矣,终不改帝号。”仰视的可能是打他的刽子手,也可能就是这个世界,被行刑之时,姿势想必不会好看,头也应该是低着的,但此时的“仰视”还是保留一点帝王的倔强。

以这样的姿势说出了最后的台词,这句虽然名气不大,个人觉得却不输前面那句。“不改帝号”,那也就是强烈的自我意识中,至死(崩)我还是个皇帝,虽然你能杀我,杀我全家,但是改变不了我的自我认知,你杀的还是个皇帝。

如果说亡国之君是一个角色,那么王始的表演无疑比历史上绝大多数亡国之君都要好,当然这可能是因为他亡国所失去的并不多,只不过是自己及一家老小项上人头而已,但直到生命最后仍能保持王者尊严仍然并不容易。真不知道慕容德有什么好笑话人家的,虽然他自己不是个亡国之君,但是他建立的小小南燕,也只不过二世而亡,年只过十年,地不过一州,也是被东晋灭亡的三家“十六国之耻”之一(成汉、南燕、后秦),国破之日,还不是一样皇帝慕容超及鲜卑宗室三千人斩于建康,广固乃至青州境内鲜卑族裔屠灭殆尽,只不过是规模大一点,有什么好笑话人家的。

当然了,慕容德这个人的幽默感确实有点强,这从他其他言行中可见,非本文所能及。

终归王始的好梦一日游算是结束了,真相可能并非完全如史书寥寥几笔这样戏剧化,但我想被我们、被历史记住的都不应该是个被异族哂笑的滑稽角色,而至少是个一语点醒百代王朝中梦中人而不改帝号的执拗人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