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丏尊丢弃的《文章作法》,被数学教师刘薰宇教成了百年经典
夏丏尊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语文学家、出版家和翻译家。
1919年,他在长沙第一师范教国文时,主讲了一门课《文章作法》。用他自己的话说“教师原是忙碌者,国文教师尤其是忙碌者中的忙碌者,全书诸稿,记得都是深夜在呵欠中写成的。讲的时候,学生虽表示有兴味,但讲过以后,自己就不愿再去看它,觉得别无可存的价值。只把订成的油印本撂在书架上。”
在夏丏尊先生看来,自己这本讲义只是一些“急就章”的产物,没有什么价值,也就随手丢在了书架上。
刘薰宇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可以说是最会讲故事的数学家。当他和夏丏尊先生一起在立达学园教书时,也许是大家都认为他太会讲故事了吧,不教数学,改行教国文。
大家常拿“你的语文是数学老师教的吧”来当句笑话,但就是这个数学老师拿了夏丏尊撂在书架上的《文章作法》,根据自己的情况有所增减后讲了一年,就被“大家认为可做立达学园比较固定的教本。”
如果只是立达学园的师生认可,也许有相互抬爱之嫌。朱光潜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第八封“谈作文”的结尾处也说:“如果你想对于作文方法还要多知道一点,我劝你看看夏丏尊和刘薰宇两先生合著的《文章作法》。”
2007年,中华书局将这本书与夏丏尊、叶圣陶合著的《文话七十二讲》,叶圣陶著的《怎样写作》,张中行的《怎样学习文言文》等合集为“跟大师学语文”系列向中学生推荐。
这还不算,我在国家图书馆查了一下,这本书被“教育科学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团结出版社”“文心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等几十家出版社出版并再版,足见大家对它的喜爱,说它是一本经典著作该不为过。
这本书本是夏丏尊先生的讲稿,该算是有心讲课无意出书的。刘薰宇先生作为一位著名数学家来讲写作,肯定也不会想到它会成为一本关于写作的经典书,正应了中国一句老话“无心插柳柳成荫”,或是“无意中创造了经典”。
这本书如此受推崇,他究竟写了些什么呢?到现在还适用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按夏丏尊先生在序言说的,这本书是针对中等学校教学救急用的,因为中国人自古认定“文无定法”只有“神而明之”,即使是《文心雕龙》和《读书作文谱》里涉及到的写作内容,也是“陈义过高,流于玄妙,不合时宜”。
既然是讲给或写给中学生看的,那自然要符合中学生的特点。
中学生什么特点呢,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学习内容太多太杂。我儿子现在上初中二年级,有8门课,再加上音乐、舞蹈、美术、体育、计算机以及选修课等有十几门之多,他们能分配到各科上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而偏偏又赶上一个哪一科考试低于90分,甚至95分就是低分的时代,只能比拼谁的效率更高。
一个中学生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更好地提升自己,我在关于书法和绘画入门的文章中也说过,第一条就是路子要正,第二点就是起点要高,第三个就是观察要细。
这本书从“作者应有的态度”入手,告诉大家好文章的标准,达到这个标准的方法和步骤“真实”“明确”。每一条都很具体,也很明确,没有现在很多所谓故弄玄虚的“秘笈”和“宝典”,但读了之后觉得实在管用,可见它的路子正。
接下来从“记事文”“叙事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小品文”五种常见文体入手,分门别类地进行讲解,书中引用的例子除了自己创造的文章外,选择了《红楼梦》《水浒传》《儒林外史》《科学的起源与效果》《王尔德》《爱的教育》等中外经典名著的片段,大家既熟悉,也能引起大家的共鸣,更表明了它的起点足够高。
“要作出好的文章,须用心生活,从极致琐碎的日常里发现写作的材料,辅于技巧,集成文章,真实、明确的把自己的意思和情感传达给别人。”这也是我说的第三点“观察要细”,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调动自己的眼耳口鼻舌等感觉器官去观察事物,仔细体验和感悟生活细节,让它们成为自己未来写作的真实素材。
有了这些,写出一篇好文章就有了物质基础。但还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就是在“执笔为文的时候,可以发生六个问题”:(一)为什么要作这文?(二)在这文中所要述的是什么?(三)谁在作这文?(四)在什么地方作这文?(五)在什么时候作这文?(六)怎样作这文?
作者还将以上六点概括成一句话:“谁对了谁,为了什么,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用了什么方法,说什么话。”如果我们在写作时都能这样,不一定能写出非常出色的文章,但“就可无大过了”。
书的最后,作者还给国文老师传授了一个“传染语感于学生”的信念。“自己努力修养,对于文字,在知的方面,情的方面,各具有强烈锐敏的语感,使学生传染了,也感得相当的印象。”
这本书不仅是在教人写作,也是在教读书、修养等;不仅适用于中学生,也适用于教语文的老师,更适用于我们自媒体创作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