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读书笔记:集体土地、医疗设备和国有资本
《结构性改革》作者:黄奇帆
作者黄奇帆是实战派,分析问题实践案例能缕出关键环节、落实要点和负面清单等等,不会过多在经济理论方面系统讲解(这部分如果不了解的话读者需要自己多去补课),但是会站在现实问题上,对经济规律灵活运用。作者讲自己写经济分析的文章的几个原则:不讲没有经济学理论依据的“山海经”,不搞脱离实际的“空对空”,不当拾人牙慧的“搬运工”,能做到以上任何一点都何其不意,然而分析问题学理论探规律当如此。此书对集体用地入市、医疗器械市场、国企改革、数字经济、对外开放)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关于如何解决问题?
如何解决问题呢?问题往往存在于系统之中、现状之中,表现为结构性的、体制性的、机制性的、制度性的问题。站在这样的(矛盾论)哲学高度理解改革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就是通过改变问题的联系方式、边界条件,抓住问题的结构性短板、要素性短板、机制性短板,使矛盾的运动轨迹朝着理想的方向和预期的目标转化。总之,在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规律,遵循“问题—结构—对策”的逻辑分析范式,问题基本上能迎刃而解。
2.关于房地产去库存问题?
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农民工进城的财税、土地等配套制度,把去库存和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提高三四线城市和特大城市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高三四线城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
3.集体土地市场化流通问题?
遵循的基本经济学原理是科斯定理,基本要点就是,凡是政府管理的、有总量管制的公共资源,都可以进行市场化交易,而市场化交易一定会让政府管理实现更好的资源优化配置,产生更好的效果。这个原理的一种应用,就是全球的碳汇交易。
跨省域的耕地占补平衡,这样一来,如果上海占用了5万亩耕地,那么可以由内陆地区帮忙把这5万亩耕地复垦出来,从而实现全国的耕地使用占补平衡。当然,内陆地区也可以在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中从沿海地区获得一定补偿。但是,出于监管的考虑,目前跨省域补充耕地由国家统一组织实施,市场化程度并不高。2018年,上海和云南开展了跨省域的增减挂钩指标交易,云南将3万亩建设用地指标以每亩50万元价格调剂给上海,获得了150亿元的收入。这笔收入极大地促进了云南农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也增加了上海的可用地能力。
(重庆创新的地票制度,可以发挥不同地区土地要素的比较优势,让不发达地区也享受到土地收入红利。重庆的地票制度创新使重庆的房地产能够稳定发展,没有过度泡沫,这极大的归功于黄奇帆懂得运用经济原理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对土地市场进行的调控。黄市长离开后的重庆,放假也慢慢的放肆起来了。)
伴随城镇化进入中后期,城市发展“摊大饼”的方式已不可持续,不少城市进入了减量化发展阶段,盘活存量用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所以,优化城乡发展布局、严格耕地保护,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设法引导、支持进城农民自愿有偿退地。还有就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每年入市约200万亩,33个国家试点区域对不同用途的经营性用地入市价格由20万元一亩到200万元一亩不等,按50万元一亩测算,保守估算每年可创造10 000亿元财富。
(从国内大循环长远发展趋势来看,将来各个地区将发挥地区优势,在国内形成新的类似国际的格局,如东北相当于加拿大经济以粮食为主、陕西类似中东以能源输出为主、北上广相当于欧美以金融和消费为主。那么在这种大趋势下,土地要素市场化,不同省份发挥比较优势形成特色经济也是趋势。从现实发展端倪来看,目前合并村并且对土地进行分级,这些已经在实施。从提高农民收入角度来看,由于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增加供给只会谷贱伤农,所以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让更多的农民进城打工挣钱,减少农村劳动力数量,从而使留在农村的农民的人均收入得到提高。所以无论是国内大循环趋势,还是提高农民收入角度,第三次大的农村土地革命都正在发生。但问题是,对于农民,退地彻底变成无产真的好么?一是农民进了城还没有办法享受跟市民相同的市民待遇;二是农民与市民的原始积累差别这么大,土地一次性卖了,到底是在分享房地产红利还是签了卖身契,这个现在也有争议。农民一直都是最委屈最弱势的群体,让农民好过一点吧。)
4.医疗短缺问题?
实际上,我们对比发达国家的医疗体系可以看到,在美国、日本,即使是小医院,其配备的设施也和大医院是一样的。所以对各个城市医疗防疫系统的补全建立以及高质量设备的投资,就是公共设施消费的具体内容,政府投入的每一台设备也就变成了方便民众的公共服务设施。国家要像修铁路、高速公路一样,修建中国公共卫生领域的基础设施,中国3.3万多家医疗机构可能会变成5万家、6万家,而政府主导的医疗机构的高质量设备投入就是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能够极大地带动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国医疗发展和发达国家差距还非常大,医院的硬件和软件配置上、医护人员、医疗研发等等领域都还有很大空缺。国大人多,我们看到了医保在一步步的进步,同时我们也应理智的看待我们的不足。医疗器械行业目前还是国外的公司领先,不知道我们的技术和市场什么时候能够在这一领域拿下领先位置。话说我们用后发优势靠制造大国实现了过去的快速超越,但是在高精尖和基础科学方面,我们真的还有很大差距。2014年8月,国务院制定了相关文件,重点关注以下产业,包括:集成电路、液晶面板等电子核心部件,物联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石墨烯及纳米新材料,轨道、通用航空等高端交通装备,新能源及智能汽车,综合化工,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产业等。更多的高精尖和基础科研,任重道远。)
5.万能险的问题?
归纳近年来中国金融乱象中所谓金融创新中的工具可知,上述六种工具(高息,刚性兑付,资金池,资金错配,多通道叠加,嵌套)可以组合成万花筒。也就是说,将十八种兵器视为横坐标,上述六种工具视为纵坐标,可以形成中国金融乱象中各种可测的或不可测的、被大家发现的和没被发现的风险。
而万能险有三个问题。第一,高息揽储。第二,通过银行发放,让老百姓把保险公司信用和商业银行信用混在一起,产生刚性兑付错觉。第三,资金池高比例错配。万能险不是中国人发明的,在美国、欧洲早就出现了,但是国外保险公司有一个规定:一个保险公司一年的保费余额中,万能险的保费余额不能超过公司总保费余额的15%。相当于保费是资金池,短期资金作为保费出去就是长期投资,如果其占比不超过15%,那么即使错配,风险也不至于很大。
逻辑上讲,这件事把刚才说的六种杠杆工具——高息揽储、刚性兑付、资金池、资金错配、多通道叠加、多抽屉协议嵌套,统统都用上了。法理上讲,该事件违反了几个法规:一是保险公司万能险占比70%以上是有问题的;二是多通道叠加嵌套形成高杠杆融资是穿透式违规行为;三是短期资金可以购买股票进行理财,但将万能险作为股权资本购买长期法人股权试图改组董事会,违反了国际资本市场规则。
6.国有资本管理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企改革方向是混合所有制,也是要求国企转制为股份制、股份有限公司。而上市公司恰恰是最规范、最典型的股份公司。作为公众公司,上市公司理所当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种最佳的实现形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国有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也让我们进一步思考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存在的意义。
国企的重要作用:在危机时进场托盘,危机过后择时退出,使危机中的企业摆脱困境、安然重生。当然,这样的协调工作有些不宜由政府直接参与操作,而由国有企业出面,采取一些准市场化的手段,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18年,政府在解决舆论热议的民营企业质押穿透平仓问题时,国有资本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提高国有经济效率的方法:国有经济的管理,要从资产管理转化为资本运营。三中全会报告在资本管理、资本运营上提出了两个概念,一个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另一个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借鉴新加坡模式:新加坡是资本主义国家,2018年新加坡GDP中不同所有制的比重是政府经济占18%左右,国有企业占30%左右,非公有制经济占52%左右。在新加坡的公有制国有企业里面,淡马锡、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三大政府投资主体总资产有近万亿新元,近20年这三家企业每年形成增加值占GDP比重15%左右,其他的机场、港口等各种各样的国企每年产生的增加值也占GDP的15%。总之,尽管新加坡是资本主义国家,但新加坡的政府公共投资、公共消费占了GDP的18%,国有企业占了GDP的30%,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达到了48%,如果算上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或合资企业的影响力,更是占到60%以上,对我们不啻是一种启示。
我国国有资本:我们国家现在有150多万亿元的国有资产,资本金近60万亿元,极大部分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形式投资在工商产业各行各业中。如果拿出10万亿元甚至15万亿元的股权资本,形成若干个资本运营公司,聘用高明的投资人做管理人员专门经营股权投资,这正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所提议和期望的。
现有近60万亿元左右的国有资本里,资本运营公司的资本金不到1万亿元,应该说距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还有较大差距。总的来说,国有资本管理从单一的资本投资公司管理转变为资本投资与资本运营双重管理,是国有资本管理方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不是全部国有资产都这样搞,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资本运营公司两条腿,一种参与经营,维稳,提供保障,一种提高资本收益率,提高国有资本整体的收益率。
大企业强国,小企业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