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李松蔚学心理咨询》之打破慢性化

2022-09-16  本文已影响0人  飘皓宇

孩子教育也会碰到慢性化问题。所谓慢性化指的是也许咨询对来访者的帮助,没有真正服务于他想解决的问题。也就是有帮助,但是没有真正解决他的问题。也就是授之以鱼,没有授之以渔。对帮忙的人来说,就是一个考验:同样的帮助,有时候真的管用,有时候只能帮对方小修小补地应付问题。正因为能应付,反倒让问题得不到实质性的改变,一次次重复出现。

破局,首先要有决心。你要把目光放长远,如果一段咨询没有促成来访者长期的改变,就算它短期解决问题,也不是一个有效的咨询,这种模式必须有所突破。不帮了,那也不行。实际工作中你会遇到三个问题:
第一,怎么判断哪些事该帮,哪些事不该帮?
第二,说不帮,你真的就能不帮吗?
第三,万一不帮之后,对方不改变,却陷入了和你的纠缠,怎么办?

针对这三个问题,用三个步骤,打破慢性化的局面:
第一步,找到你们要改变的互动模式;
第二步,改变你的行为;
第三步,帮助来访者用新的方式面对问题.

第一步,找到你们要改变的互动模式。
在长期咨询中你发现:同样的对话,好像出现过几次了。你就要去看:你和来访者之间,是不是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比如拖延,拖延造成了他的痛苦,但只要他自我攻击,就可以得到一些安慰。但是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你换上小矮人的眼睛,像第一次认识那样看来访者,听他说:老师,我没救了。你会想:一般人不这么说话,他这样说是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你再一看自己的反应:嚯!原来他这么一说,我就忍不住要给他一些鼓励。带着陌生的眼光,你会更容易发现这些互动模式。
但是光发现不够,你还得判断:这个互动模式需要改变吗?虽然这个模式在咨询中重复出现是个问题。但有可能,它可以保留到来访者的生活里。什么意思?你看,有些学霸不就这样吗?他们一边拖延,一边也能把任务完成得很好。这时候他们的自我攻击是一种情绪宣泄,听到别人安慰几句,就不再继续发酵了。自我攻击是他们的一种调节方式,为的是从别人那里听到一些支持。

第二步,先改变自己的行为
可是有来访者会说:“我不是只想被安慰几句,我想更彻底地解决拖延的问题。”为这个目标服务,你们现在的模式就是一种慢性化的互动,只能短暂地缓解痛苦,却不能真正解决来访者的目标,它就是必须被打破的。
要停下来,不再按原来的模式提供帮助。来访者说“我没救了”,你不能再用过去的说法安慰他,你得说点别的。比如:“嗯,你很绝望”,或者:“你对自己下了一个结论”,甚至可以只是点点头,什么都不说。
咨询师做出了从来没做过的行为,这就是在打破慢性化。行为上,你必须保持稳定。要对自己说:这一刻你提供的,不是常规的“帮助”。不帮他,恰恰是提供对他更有价值的服务。

第三步:帮助来访者用新的方式面对问题。
从时间上来看,它和第二步是前后脚,有时几乎就是同时发生的。因为咨询师变了,来访者就只能换一种方式处理问题。大多数时候,来访者不会那么痛快就自己面对问题,他会习惯性地拽住你,让你回到原来的模式里,帮帮他。
你要做的就是坚守,不去回应他和你在关系上的纠缠。你越坚定,他就越快地回到问题本身。他无助地看着你,说:“怎么办?我该怎么办?”这是他在讨价还价。你用温和而坚定的眼神回应他,让他接受:你不会再回到原来的模式里了。
这是咨询师和来访者都必须经历的,改变的阵痛。咨询过很长时间的来访者,他会对咨询师有依赖。你的改变会让他有一种被抛弃的不安,他会质疑说:“你变了,怎么这么冷酷?”你呢,就要让他感受到你的关切,你可以说:“我看到你对这种变化很不安,我很关心你。”同时你也要问他:“你现在打算怎么办?”

练习:
你不断地提供帮助,却维持了他的不改变?
我最近在想我和我家孩子之间的互动是不是就是这样的,现在想到的是忍住,不要把自己的策略告诉他,让他自己找办法,这是你的问题不是我的,我说再多你自己不改变,那谁也帮不了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