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遗憾,所以爱
老弟读小学时,总是拿奖状,不是特别乖,但也算优秀。刚上初一没多久,他就和一群同学打架,有一次没有打赢,就买了一把一米多长的大刀放在家里。
他没有用上,但这把刀总像悬在老妈头上的一把剑,非要给销毁不可。他当时不偏执,也听得进去,没有采取暴力行动,但他的学习成绩就此受了影响。后来他可能意识到自己一个人的能力不行,就拉帮结派,再也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了。
我看着他变成这样,忧心忡忡,就给他写了一封信。信的大致内容是好好学习,要慢慢超越现在的自己和环境,将来才可以摆脱这种环境。但他看了信之后,不但不改,反而变本加厉地叫嚣 :“谁让你们不给我买学习机的,我就不学!”
我万万没想到,他竟然用这种方法来报复我们。但现在看来,他只是报复了自己。当时父母没有强求,也不知道怎么管,母亲还跑去学校跟一个当老师的亲戚说 :“您不要把他管得太死了,要不然像个木桶一样,会炸箍的。”
设想一下,如果我当初写的那封信对他有作用,他会不会是另外一个人?但我也明白,一个人的改变不可能只凭一封信,更清楚我那时候人微言轻,不可能说服问题中的孩子,再说我当时也是个孩子。
如果父母当时候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可能弟弟就会走上另外一条路。母亲总是申明自己没有惯着弟弟,特别委屈地说 : “儿大不由娘!”也许她在剧中,没有看清楚自己的角色吧。她多多少少有点像老鹰护着小鸡,亲戚们都说她太爱孩子了,但她不以然。我知道现在说这些没有用,只是在事实的基础上阐述一下。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行为以及选择,谁都不可能全然地顺从谁。但如果有一对向上向善的父母,又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系统,哪怕是有问题的孩子,也会变成一个有个性、有担当、有梦想的孩子。
可是很多家庭在养孩子的问题中遇到了问题,从来都不去解决问题,觉得自己也是这样长大的,没什么要特别注意的。久而久之,放之任之,好孩子也会走向堕落。
我们小时候的成长环境虽然不算优渥,但亲子关系比较融洽,父母总是陪在身边,好吃好喝照顾着,他们从来没有让我们沦落成留守儿童的想法。对于这点,我总是由心底里感激。还有无私地爱和付出,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暖。但有些孩子,连基本的亲子关系都难得有,更不说融洽的亲子陪伴了。
前年,我接触了一个13岁的留守中学生,父母外出打工了,他从小到大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只有过年,才能见到父母。逢年过节,父母既不回来也不给他打电话,就好像不是他们的孩子似的。
我试着问了他们之间的亲子关系,也想为他们开辟一条亲子沟通路径,甚至连他父亲的微信我都加上了。我把沟通的想法说出来之后,他父亲只是口头上答应,等我再去追踪,发现他们之间根本就没有说话。
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父母羽翼下的孩子,我真的不懂他们之间的情感为什么那么淡漠。所以,我不去评判什么,但我在“观”的过程中,生发出了很多爱和想法。
如果我们每周有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专题,让他们自由表达自己该多好,碰见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若这样不行,我们在学校门口或者社工站,放一个信箱,充当孩子们的树洞,让他们把心里话讲出来,然后我们去一对一地服务……
可是,周末梦想课堂总是若有若无,大一点儿的孩子过来上课觉得没意思,就逐渐不来了。后来,社工站索性把这项福利取消了,一些家长觉得特别遗憾,有些孩子有了一点儿改变,因为变动又被打回了原形。
对于写信这件事,很多人都说不现实,所以只能搁置。我去年在孝感上公益创投课时,了解到有一项公益活动叫〖蓝信封〗,就是让大学生或者有爱心的志愿者与山区的孩子或贫困生结成对子,一个月给他们写一封信,用心陪伴他们成长。当时有好几个人都是其中的志愿者,我就把这件事记在心里了,也许我未了的愿可以续上。
今天突然想起来,有一种非常大的驱动力 : 这件事一定要做,而且要及时做!我就关注了〖蓝信封〗,申请成为其中的一名志愿者,我相信自己一定会用心给他们的成长添加动力。因为前面两件事的遗憾,我就郑重地下了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