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散文乡土故事

空巢老人和留守的孙儿辈们

2017-11-13  本文已影响0人  遇村

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从来都不是一个缺少素材的话题,凡是有农村的地方,就会有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空巢老人和留守的孙儿辈们

最集中表现的地方,就是星期一到星期五村小校上学放学的校门口,接送孩子们的电动车、三轮车,或十辆八辆扎堆停放,或沿路一字摆长蛇阵,林林总总三五十辆,红红绿绿的颜色都有。接送者十有八九是爷爷奶奶,扎堆成群,山南海北、东长西短的话题议论不休,直至放学的铃声响起,一哄而散,急匆匆的伸长脖子眺望自家的孙儿孙女在哪里。短暂的拥堵短暂热闹,随着爷爷奶奶骑着三轮车拉着孙儿孙女离去,学校门前快速地恢复了平静。这些被接送的孩子就是完全的留守儿童,爸爸妈妈出门在外务工赚钱,不稳定的务工环境无力将孩子带在身边,只有选择留在老家,让年迈的老人照顾看管上学,每月邮寄一部分钱回来。老人们疼爱孙儿辈,买辆电动三轮车,风雨无阻接送年幼走不了长路的孩子,倒是多了一份义务和责任,很是用心。

空巢老人和留守的孙儿辈们

农村留守儿童们缺失的父爱母爱,在爷爷奶奶这里多了份祖孙疼爱,也算是一种羡慕的补偿。毕竟还有一部分从出生就随父母在他乡成长的孩子,拥有了父母的爱,却无法享受远在农村爷爷奶奶的疼爱,同时还缺失一份乡恋和乡愁,像是无根的浮萍,随波逐流,没有归属感。这种现存的农村现象,尤其是西北地区的农村,尤甚!

笔者所在的西北农村,是典型的黄土高坡地貌,干旱贫瘠,靠天吃饭,发家致富靠刨土窝子饿不死却能穷死,只能选择外出打工发展,多数村庄青壮年基本走完,留下年迈的老人和无力带走的子女,在老家留守上学读书。一些出外发展较好的中途将孩子们接走接受更好的教育,还有一些到学业结束离开老家,只留更加年迈又不愿离开故土的老人独守家园,成了地地道道的空巢老人。一包盐,一壶醋,一盒感冒胶囊,对于一些年迈的老人来说,要买回来,已经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儿了,往往要借助亲朋邻里的援手,才能实现。

走过一个村庄,能见到的多是五十多岁以上到七八十岁的老年人。笔者前两天去了一趟陕甘交界的山区村落,古朴宁静,自古以出产柿子闻名,时值秋末冬初,正是柿子熟了的时候,漫山遍野都是熟透了的柿子,红艳艳一片一片的,好看极了,却少有采摘人的身影。进了村子和几位在村头拉家常的老伯伯聊天中得知,柿子树一般长势高,枝干脆,村里都是老人,很难爬上树去,也不安全,再加上柿子不值钱,因此现在很少有人去采摘柿子了。这两年柿子好多成熟了以后,又自然掉落烂在地里,眼睁睁看着却无能为力。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伯笑着说,我们这些人现在就是些废人,啥都干不成了,只要不给在外的孩子添麻烦就行了,树上结的果子什么的摘不上的就自生自灭去吧!老伯倒是个豁达、想得开的人,自己身体健康,平平安安的,就是留给在外孩子们最大的欣慰和放心。

笔者去另一个山边的村子,遇见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婆婆,提一个空醋壶,有点耳聋,看见我大声的喊我,问见没见卖醋车过来,我告诉老人家没看见。和老婆婆攀谈中得知,她已经七十三了,儿子和媳妇在西安卖菜做生意,以前将孩子放在家里上学,奶奶孙子一起生活,相互照应,倒也安顺。去年儿子在西安买了楼房,把孙子接去上初中,同时也叫她去,她住不惯大城市,也舍不得生活了一辈子的家,硬是没去,儿子拗不过她,只能每月回来一次,买些生活品留点钱,过一天算一天。现在老婆婆一个人生活,穿乡卖醋、卖米、卖蔬菜的流动车有固定的日子过来,方便了象老婆婆这样一些去不了镇点街道的老人。

站在村口,望着寂静无人的新浇筑的水泥路和零星袅袅升起的炊烟,心想,这些故土难离而又生活不便的乡村守望者,最终的破解之道,或许小城镇集中化是其中一条未来必走之路!

空巢老人和留守的孙儿辈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