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聚会手机对手机,为孩子们打造的网络环境该何去何从?
前几天一位妈妈吐槽,放假期间发动几位要好的家长,让孩子们假期小聚。
对于上班族父母们,外加有几个上兴趣班的娃,凑在一起吃顿饭玩半天,也颇费了些心神。
想着只要孩子们假期丰富,心情愉悦,那些敲定时间地点、换课换约的麻烦也值了。
一场热火朝天的安静聚会
约定的时间,约定的地点,妈妈们带着兴奋的娃们聚在了一起。
自然是热热闹闹,风风火火地把开场暖了起来。
饭菜一来,这群吃穷老子的半大小子姑娘们把个光盘行动贯彻得非常到位。
还想着等孩子们都吃完再进行接下来的小聚计划。
但是随着孩子们陆续吃饱,本来火热的场地,就剩下老母亲们的温言笑语。
想象中菜足饭饱后的热闹顶破屋顶的场面并没有出现。
本以为这群活力四射地“狗都嫌”们会用行动说明什么是“人声鼎沸”,可是场地却突然转场为老母亲们的拉家常。
这场意料之外的安静,来源于第一个吃饱的孩子百无聊赖地打开了手机,于是第二个……第三个……
有自己手机的拿自己的,没自己手机的拿妈妈的。
群娃百态,莫过于一个“痴”字。
娃们都在闹什么妖?
当老母亲们聊完一场之后,才意识到娃们安静了。
都说“娃们静悄悄,准是在闹妖”,这场聚会的妖倒是并不复杂。
有妈妈沿着吃饭的角落,从三两相聚的孩子们后面过去之后,大致上有了了解。
有两个孩子横向平端手机,双目聚焦,两手拇指灵活地或点或划,脸上情绪也不时从紧张到兴奋到小失落之间交替。
一经锁定,就不再管旁边有谁经过。
几个孩子盯着手机傻笑,比比划划着,享受着小程序游戏带来的小快乐。
还有两三个,玩着成语接龙或数独。
不难断定,这几波孩子,玩联网的是经常能够接触手机的;小程序的估计是看着父母玩偶尔小玩一下;成语数独的,应该是接触手机并不算多的。
因为只有经常玩手机才能熟练操作并掌握游戏规则;而小程序偶尔玩玩的,则可能平时看到家长在玩,好事儿旁观,一旦有机会演练,则会需怒上啊手。
而用手机玩成语接龙、数独的,还在停留在纸媒习惯上。
只是,这群本该撒欢疯跑的孩子,没有变成“人来疯”们,发道乖巧安静的背后,才让人担心。
手机让孩子沉迷,也白白浪费掉了孩子大把的时间,甚至那种不用动脑子的游戏,让孩子真的不再动脑。
就连与朋友交流也日益从面对面心连心,变成了手机对手机。
甚至还有不可控性,网络环境如此复杂,谁知道尚没有成熟判断的孩子会遇到些什么?
是时候对青少年网络状态进行规整了
昨天看到网易丁磊也在谈及儿童健康上网时建议:
抓住设备控制,增设“儿童模式”;鼓励专属内容,促进适宜青少年的内容开发;做好立法保障,打造安全健康的青少年网络生态。
想必不少的家长也暗自附议“是时候了。”
但是这个过程毕竟还有一些时间。
有时候反而我们亲子育儿的一些小事做起来得更现实些。
面对手机这事儿,做为家长,我们更应该引导他们合理使用。大环境不变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
不要告诉孩子“手机猛于虎”,而是从一开始就培养孩子合理使用,适时使用的道理。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定规则。比如,写完作业再玩,每次使用不超过的时间,如果违反亲子商量的规则,使用什么惩罚措施等。
这样孩子通过有条件地使用手机,除了学会更合理安排时间外,还可以体验“延迟满足”,并可以磨练自己的心性。
当然在孩子违反制定的规则时,也的确需要坚决地按照实现商定的措施来。
这样学会合理使用手机的时候,也跟更够练习自律能力。
另外,家长也可以参与到孩子的手机互动中。
比如孩子爱玩什么,家长也跟随者一起玩。这样,不仅仅提升了亲子间的关系,更是让家长知道孩子到底在看什么,这样家长又多了个渠道,来了解自己的孩子。
当然,还可以动用小心机。给已经迷上手机网络的孩子下载几个有意义的app,之后用兴趣引导,和孩子们一起玩这个。当然能到户外飞奔着泡着是最终极的目标。比如,曾经我和儿子都下载了某写作平台,坚持日更,我还故意输他两天。每天只是快乐地更新文字,就够他忙活的了哪有时间啊玩。
难道日后,我们的孩子要忘记伙伴的脸,只剩下手机、网络中那网络化笑脸符号的交流了吗?
青少年的网络生态是时候改变了!
——————
如果我的文章对你有用,请点赞转发,谢谢!
我是晨光微晓,俩娃妈,多平台邀约原创作者。喜欢阅读,在育儿和写作中不断成长。投身儿童早期阅读近10年,期待和你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