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比一个人吃火锅更孤独的事情吗?
孤独第一级:一个人去逛超市。
孤独第二级:一个人去快餐厅。
孤独第三级:一个人去咖啡厅。
孤独第四级:一个人去看电影。
孤独第五级:一个人吃火锅。
孤独第六级:一个人去 KTV 。
孤独第七级:一个人去看海。
孤独第八级:一个人去游乐园。
孤独第九级:一个人搬家。
孤独第十级:一个人去做手术。
网上有人将孤独分为十级,前五级我时常在做,后五级因为没有兴趣或者没有机会还未经历。你要问我孤独吗?我真不觉得,最多也只能算孤单吧。还记得一个人去吃自助火锅,吃完一波,起身去拿菜准备第二波。结果回来一看服务员以为我已吃完,已经麻利地收拾完桌子了,新的客人已然就坐。当时,有那么一点点的尴尬,还好第一波已经吃了七分饱了,餐费也打了7折,结果还不错。
我常常觉得,孤独感是与生俱来的,不会因为你是一个人,所以必定孤独,或因为有人相伴,所以圆满。
我很喜欢刘若英,正如她的艺名“奶茶”一样,芬芳而不浓烈,温暖却不炙热。她永远和纷繁的娱乐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按照自己的方式,不徐不疾地生活着。她在新书《我敢在你怀里孤独》里以和朋友对话的方式,探讨了独处与相处的关系,书中也呈现了她和先生独特的婚后相处方式。因为多年的独自生活,让她养成了独处的习惯。在她的家里,她和先生拥有各自的卧室和书房。可以和先生同时出门,却到不同的电影院看各自想看的电影。一般人恐怕会觉得这样会使夫妻感情不睦,碰到这种情况就会感到紧张与不安,生怕两人关系难以为继,然而她和先生却很享受这种相处方式。正如她在书中所说:真正成熟美好的关系是——即使两人暂时无话可说也无所谓,相对无言,就暂时沉默,可以静静地躺在对方的怀里孤独,这是两人相处互相信任的极致表现,也是最高境界。
她采访的朋友多为歌手或者制作人,从事创作工作。对“创作者”来说,独处是绝对的必须。“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对他们而言,独处意味着一种自由,不需从众,可以自我。
奥修说:“有独处的能力,才有爱的能力。这话听起来很吊诡,其实不然。这是一个既存的事实:只有那些有能力独处的人,才有能力去爱、去分享、去走入另一个人内心的最深处——而不会出现急着占有对方、不会变成依赖对方、不会将对方限制成一个静物,也不会像着魔般地需要对方。两人于是允许彼此绝对的自由,因为知道即使对方离开了,自己还是可以一样的快乐。自己的快乐是不会被对方剥夺,因为快乐不是对方给了才有的。”
人类数千年来不断思维,用有限的思维图解无限的孤独,注定是徒劳无功的吧。
蒋勋的《孤独六讲》,是以“孤独”为主题的六场演讲。分别是情绪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虽不能全懂,攫取一二,以期共鸣。
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情欲孤独”。这世界上得大部分人都害怕孤独,很害怕这世界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于是,为了远离孤单的感觉,强迫自己与其他人相处,以为群聚可以带来安全感。你忘记了,想要快速打破孤独的动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独感的原因。
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听。——“语言孤独”语言孤独系产生于一个没有丝毫颠覆可能性的正统文化下,而这个正统文化必然僵死,包括所有的学院、道统、政党都是如此,一个有入有出的文化结构,才能让语言有思辨的能力。
革命者迷恋自己年轻时候的洁癖,而且深信不疑。——“革命孤独”。为什么革命者大都是失败者?因为成功的人走向现世和权力,在现世和权力中,他无法保有梦想。“革命者”是现世的失败者,因为他们没有成功而保全了革命的孤独。
暴力会因为被掩盖而消失吗?我不认为。——“暴力孤独”。人性对“恶”有更充足的了解,才能有“善”的发扬。性善论和性恶论单独存在时都没有意义,必须让两者互动,引导到思辨、思维,才能对人性有更深层、更高层次的探讨。
所有哲学的思考者都是孤独的……——“思维孤独”。思维最大的敌人大概就是结论吧!任何一种结论,来得太快的时候,就会变成思维的敌人。我认为思维孤独,是六种孤独里面最大的孤独。作为一个不思考的社会里的一个思考者,他的心灵是最寂寞、最孤独的。因为他必须要先能够忍受,他所发出来的语言,可能是别人听不懂的、无法接受的,甚至是别人立刻要去指责的。作为一个孤独者,他能不能坚持着自己的思维性?是很大的考验。
伦理不总是那么美好,伦理缺憾的那个部分,以及在伦理之中孤独的人,我们要如何看待?——“伦理孤独”。一张床是一个伦理空间,规定必须住在一起。可是在这张床上要做什么?要经营什么样的关系,却没有伦理来规范,也就是有伦理的空间,但没有实质内容。孝也往往变成一种形式,一种表演,一个在本质上很伟大的理论,已经被扭曲成只具备外在空壳的形式。伦理孤独是当前社会最难走的一环,也最不容易察觉,一方面伦理本身有一个最大的掩护——爱,因为爱是无法对抗的,我们可以对抗恨、很难去对抗爱。
生活的峰回路转,有的并非惊喜,还有无奈。但这仍然是命运独一无二的馈赠。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有没有如下遭遇:转学插班被新同学们欺负过?结婚前突然莫名开始害怕?被老板炒过鱿鱼?被比你业务能力差的同事排挤过?自认为会取悦大家,结果却发现冷场了?和周围人说话特费劲,好像没人能听懂?面对着无望的婚姻,不得不背叛爱人?想要坚持梦想,却被坚硬的现实撞得头破血流?想向生活妥协时,才发现自己早已像纸团一样被扔进垃圾桶?
如果你没有类似上述的经历,那么,《十一种孤独》这本书很可能会让你不屑一顾。因为这是一部关于失败者的小说,他们想要进入某个世界,却遭到拒绝。这个世界可能是某间教室,也可能是军队,更可能是家庭。
失败远较成功多,远较成功普遍。家庭与爱情可遇不可求,没人能幸运获救,没人能巧合解脱,没有相互理解的爱人、朋友、父母、子女能让无法忍受的日子变得稍微愉快一点。命运从不曾改变,它只会沿着必然之轨道带你到绝路,把你留在那里。
这样的孤独,远胜于一个人吃火锅。如此,我们要怎么做?
当我们在给孤独分层的时候,我们混淆了孤独与寂寞的关系。孤独和寂寞是不一样的,孤独是一种状态,寂寞则是一种负面情绪。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任何人都试过为了摆脱寂寞,可以置身于某个团体或人群中。但那毕竟不是解决之道,因为你心里明白,在人群中所感到的孤寂,要比一个人独处的状态,难过数千数万倍。
在我们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都只能陪我们走上一段路,更多的时候都是一个人的独自行走,我们终究要学会和自己相处。和孤独,和命运,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