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核心素养有关的那些日子-2017文化觉醒元年16
去年底,在一次线下活动中第一次听到了青少年核心素养一词。当时第一感觉就是很新颖,很看好它。想加入但又没有相关的教育背景和课程开发经验,当时叶老师鼓励到:没关系,人尽其才,这边还需要其他各方面的人才,于是我入了群,并参加了今年年初的核心素养研讨大会。会议结果是:分项目组进行各科目各课程的开发,我加入了《人文素养》项目组,角色是协助开发者,主导人是乔鑫老师(说来惭愧,他比我还小两岁)可是时间过去快半年,乔老师那边没有任何动静,没有组织队友们开过一次讨论会,渐渐我的热情不再了,课程开发的事撂到一边了。
8月初叶老师突然微信联系到我,说是乔老师碰到点事,课程开发的事弄不了了,但事情还得继续,想让我来主导《人文素养》课程的开发,我当时第一反应是:这事我干不了,理由是我既不是学教育的,又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更不懂相关理论知识,还没有课程开发的经验。而后叶老师一直鼓励我勇敢尝试,并相信我能干好。思考再三我决定把这副担子扛下来,一来想挑战下自己,二来为了履行当初的承诺,虽说如此,但心里仍没底,希望有人一起分担。
8月中旬,应叶老师邀请,我同《文明礼仪》课程主导者孙鑫老师一起前往叶老师办公室,与叶老师和他哥哥4人就先前已开发出来的《人际沟通》课和孙老师已经搭起框架的《文明礼仪》课以及尚未着手的《人文素养》课进行探讨,一个下午,受益颇多,思路有了,心里也就有点底了,带着各位老师的宝贵建议,我正式开始了《人文素养》课程框架的搭建,利用业余时间啃了N本专业书,从中了解到核心素养更丰富的内涵以及在国际国内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曾一度对课程的开发和推广产生过动摇。
一来,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在国内虽然并不早,但国内很多发达城市(最有可能成为核心素养目标客户群的学员所在地)前几年就已经在研究它了,并计划将其融入到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去(这当然是好事,本来这就是学校份内的事),但真的到了那一天,第三方培训机构自然就难有市场了,那我们的辛苦岂不白费了吗?
二来,核心素养课程的培训目标和宗旨到底是什么?到底要将孩子培养成一个怎样的人这非常非常关键。如果是一个完全适应社会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这种培训不要也罢,如果一味地往正人君子方面培养,那难保到时会在社会上碰壁吃亏,那样的话对孩子也不公平,孩子家长更不会答应。所以如何在个体利益和社会效益、个人价值发挥与社会责任担当方面取得平衡就成为课程设置的重难点。
三来,最近看到一篇名为《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一个孩子的暑假》的文章,有点担心这门课推出后会给本已负担超重的普通及中产家庭带去新的压力,加剧基础教育的不平等,让穷人家的孩子更难有翻身的机会。所以如何把控课程内容和培训的目标就很关键。该如何区别于学校应试教育和众多培训机构以提分为宗旨的培训内容?该如何在提升孩子自身素养、潜能的同时兼顾到社会效益的发挥(比如培养孩子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帮助)?如何让孩子开心学习的同时又能达到培训目的,让父母切实感受到孩子的成长和进步,进而认可培训的价值等等都成为了此次课程开发中需要考虑的事情。bg
因以上种种顾虑,我不得不大量阅读专业书籍,期待从中得到启发甚至答案,所以直到今天我才动笔。课程框架搭建过程中最纠结的莫过于培训内容的选取和目标的设定,因为人文素养包括的内涵实在太宽泛了。既有浩如烟淼的国学、传统文化-文史哲、又包含艺术、科学、道德的修养,此外还有诸如绘画、书法、舞蹈、音乐、文学、电影等各种艺术形式。那是都弄进去呢?还是有选择性地挑选其中一部分呢?如果全写进去该如何在短短十几次课中全部讲透?如果挑选部分该挑哪些才能最好囊括核心素养精髓呢?这些都是考验。幸好上次的探讨和大量的阅读给了我灵感和启发,让我在这纷繁复杂中捋出了一条思路,并于今天把课程框架搭了起来,我把它命名为《人文艺术修养》这下,总算能暂时松口气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