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国新:丹青留笔 英雄永恒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有一种历史,
我们无法见证,只能铭记于心;
有一种英雄,
我们无法拥抱,只能缅怀追忆。
纵然时光已逝,大浪淘尽英雄,
但亘古不变、流传千古的是中华气节。
汪国新,著名诗书画艺术家,
以诗书画作品为我们留下历史的印迹,
勾勒出中华民族最本真的“精气神”。
他深耕荆楚文化、长江文化,
将山川河流、历史人物、民族精神融入笔墨,
创作了大量富有中国气派、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
再现长江风情,彰显英雄气概、刀马雄风,
其风格奔放豪迈、气势磅礴,
浓墨重彩中蕴含厚重的历史沧桑感,
神形动感中又迸发强烈的浩然正气,
沧桑与正气的碰撞,
让作品充满力量,震憾人心,
展现了东方大国艺术家的精神气概。
荆楚情怀 艺术志向
汪国新出生于荆楚大地,
得益于父亲的早期艺术熏陶,
从小与笔墨结缘,
写诗词画三国,
在一个又一个历史人物的绘画中,
催生了汪国新朦胧的艺术梦想。
如果说,
笔墨的练习培养了汪国新精湛的艺术技巧,
那么厚重正气的荆楚文化,
则赋予了他创作的灵魂,
孕育了他高远的人生理想与艺术志向。
荆楚大地,钟灵毓秀,
荆楚文化,源远流长,
其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
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
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
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
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
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荆楚儿女。
汪国新将地域文化贯穿于作品之中,
表现人性的自强与无畏,豁达与崇高,
表现奔马的豪放与灵性,悲壮与气势。
张力十足的线条,
勾勒出泱泱大国的浩然正气,
恰到好处的艺术处理,
还原了历史精华,
滋生出深刻的文化内涵与启迪意义。
与民为乐 为国分忧
汪国新的绘画,
以长篇巨制和反映重大历史题材著称,
其代表作有:
《长江三部曲》、《长江万里风情图》、《新绘全本三国演义》。
《新绘全本三国演义》,
再现了三国古战场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壮观场面,
成功刻画了彪炳千秋的三国文臣武将艺术形象。
他的作品曾多次获文化部、中国美协、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大奖。





汪国新的作品融合深刻的文化内涵,
“与民同乐,为国分忧”是他对自己的创作要求。
在经济大繁荣的新时代,
需要匹配积极、纯粹的文化艺术,
提升国民素质,铸造民族之魂,强大精神家园。
他说,如果说法治是铁面的,
文艺则是有温度的,
用诗书画弘扬真善美,
用艺术教化人性,会产生良好效果。
因此,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趣味性、欣赏性,
更具有深厚的历史感观与民族精神。
他说,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起来,
靠的是一个“信”字,无信不立。
他说,忠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没有忠义就没有浩然正气。
因此,他深挖关公文化,
创作了一系列表现关公形象的作品,
将其忠义仁勇、诚信天下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唤起人们对正义、忠义、诚信的追求,
为构建和谐社会创建重要的精神载体。

一幅《单刀会》,
以激越动荡的浓墨重彩,
渲染出沧海横流、惊涛拍岸的恢宏气势,
暗礁巨浪、乱石崩云,波涛汹涌,凶吉未知,
如此险境,关公泰然自若,勇立潮头,
画面中巨浪风云动感与人物静态的对比,
表现了关公大智大勇的悲壮情怀与英雄气概。

一幅《威震华夏》,
巧妙运用色彩铺垫,线条流畅,看点突出,
勾勒出关公手握大刀、义薄云天的魁伟身形,
豪气冲天的英雄人物与气势宕荡的红色奔马,
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张力十足,与天地合一,
表现了关公保家卫国的英雄本色。
挥毫泼墨马跃九州,
落纸烟云豪情万丈。
奔马作品,也是汪国新抒发豪情与壮志的重要题材。

一幅《春潮》,
涌现万马奔腾,如潮如水,
是鬃毛飘逸,昂首嘶鸣,
是纵横驰骋,正气交融。
这幅作品是根据佛教星云大师的禅语
“你来我往,我来你往,不知道谁来谁往,祖国就统一了”而精心创作,
也寄托着汪国新对华人华侨心向祖国的期盼,
对祖国“同根同梦 四海同心”的深切祝愿。
除了绘画作品,
汪国新的书法意趣横生,
诗歌情真意切。
不论是哪类作品,始终围绕正气铺展,
体现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为弘扬民族精神、振兴人民志气,
作出了具大的贡献。
穷不倒志 心藏英雄
如果说一幅幅激荡人心的作品,
是源于对历史的写真,
不如说是来源于汪国新本身的英雄气概与思想内涵。
只有为人物注入思想,赋予灵魂,
作品才不只是可视化的形象,
才能透过现象看到品质与真理。
荆楚地,长江边,
汪国新的人生,
同样具有英雄气节。
汪国新9岁那年,
父亲突然离他而去,
只留给他“穷不倒志,富不癲狂”八个字。
在极度贫困与艰难中,
正是这八个字给予了汪国新生活的力量,做人的志气,
让他克服重重困难,自强自立,做自己的英雄,
开始了艰辛的艺术追求,
不管多苦多累,他从未放弃书画练习。
从小饮长江水长大,
目睹了长江的发展变化,
感受了长江人民“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文化底蕴,
这条历史的河流,
深深触动着汪国新的心灵,
滋养着他的艺术灵感。
改革之初,
他和妻子郑桂兰抱着1岁的儿子沿长江写生采风,
为了省钱,他们坐五等船舱,以鞋为枕睡草席,
往返长江两岸30多次,行程10万多公里,
拍摄了数千张照片、上百小时的录像资料,
画了20多本写生,
千回百折,历尽艰辛,深入体验长江百姓的生活,
为创作收集素材。
他的《长江三部曲》,
就是在这样的10年坚持中完成,
最终成为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长江史诗。
在中国连环画的各项评奖中,
这部作品获得文学脚本和绘画艺术最高奖,
并在瑞士国际连环画节上获特别荣誉奖。
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中,
汪国新历尽艰辛、笔耕不辍,
始终关注祖国山川,关注传统文化,关注民族精神,
传播“中华精气神”。
此后,他又潜心创作了百米长卷《长江万里风情图》,
以及以历史人物关公为主角的长江人物画。
若不是历经苦难,心藏英雄,
肩负文化振兴的使命感,
将个人成长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
便无法读懂英雄当年的气概,
也无法再现英雄内在的灵魂,
更无法将历史的悲壮转化为凛然的正气。
汪国新,以诗书画独特的艺术风格,
以丹青之笔,为英雄留名,让正气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