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谁之错?
文/刘嘉琪
教育的过程中,孩子会犯错、老师也会出现错误、那家长又何尝不好呢?
故事起因:
家长气势汹汹地打电话打过来,质问我的孩子没有经过我的允许今天晚上为什么回家了呢?
情况概述:
这个孩子在后边的家属院住着,只需要扫描直接从学校到家属院儿。这就是他“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这个孩子妈被妈妈培养的比较精英,虽然离得近,但是也不是每天都回家,只是每周二回家一次,培养他在学校独立的品质。
昨天,恰巧是周二。晚自习孩子找我问老师,今天周几?我笑着对他说不告诉你,因为我知道他想的是什么。他告诉我妈妈答应他每周二就会来接他。
他很疑惑,这周二为什么没有来接?这周二妈妈该来接我了呀,那我就告诉他请你先回寝室,妈妈没有在群里接龙,如果妈妈需要来接你。妈妈会给我打电话,接到妈妈的电话,你可以直接从后门穿过去,回到家里。
我这样安慰他,让他回到了寝室。
但是,他真正回寝室了吗?答案是没有。我一直在教室忙着,教室的学生却没有和生活老师做好交接,导致孩子自己跑到家里。
妈妈下班的时候看见这个孩子在家中十分生气,于是又急匆匆的向老师打来电话质问。
我非常明确的告诉他妈妈,我和他的交流对话,并且明确确定没有让他回家,让他回家是他自己“自作主张”的回家。
这就是这件事的情况概述。
故事分析--家长:
虽然妈妈怒气冲冲,但是我把我作为告诉了他。其实换句话想一想,孩子想回家,不用刻意回避老师就可以回去。因为他有得天独厚的回家条件。
之后仔细思考这件事,这件事情真的只是孩子和老师做错了吗?家长难道没有过错吗?
家长错了,错在许诺孩子每周二必须来接。但是这周却没有来。既然答应孩子每周二必须来接,那么今天是周二,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是否该来履行她的承诺呢?
之后告诉我们原因:因为周一刚刚返校,周二在学校只待了一天就回家,有点不太合适,所以打算周三再来接孩子。但是却没有把这种情况告知老师,也没有转告这个孩子。让孩子一度以为:今天就是周二,我该回家了。孩子哪儿有那么的心思呀!
面对这个在思考,家长一度都会答应孩子。你考了一百分给你买玩具,你先回学校,周二去接你,你好好学习,给你奖励……这些看似很简单的答应,在大人看来只是简单的口语答应,但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大事儿,是家长的许诺。
每每我答应之前我都会思考,我能不能做到,如果做不到,我要换一种方式来答应。
比如,糯米经常会“无理取闹”,已经喝了3瓶酸奶,还想喝,不让她喝,她便大哭起来,面对她的大哭,我们就会妥协。但是我会告诉她“糯米,你先把眼泪擦干,妈妈再给你拿。”把她的情绪稳定下来,之后的事情不就好商量了吗?她擦干眼泪,我便打着答应的“条件”要去拿,在这个过程中,突然的转移她的注意力,她便会被其他事情所转移。
这样,既完成了答应她的条件,也让她感受到妈妈言出必行,但是她还是没有吃到,因为她被其他事情所转移。这样换一种方式不是一举两得吗?
故事分析--孩子。
孩子不经允许回家这个行为可以被弱化,因为妈妈答应周二来接,今天没有其他的提示却没有完成家长的许诺,孩子回家是可以的,因为是妈妈的许诺。
但是孩子一点错都没有吗?有,没有经过老师的允许,私自回家,因为我已经非常明确的告诉他让他回寝室等待,却没有经过老师允许私自回家。
孩子是可塑的孩子,想要孩子怎么样?那么就要引导他朝着预想的方向走。
故事思考--教师。
老师有过错吗?有,没有和生活老师做好交接,做好交接,点好每一个孩子的名字再走是不是更加得体与安全。
在以后,应该和生活老师做好一定的交接。
每每发生一件事,总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思考,这样的思考,让自己管理班级变得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