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实自我114#读《不可消失的门店》

2020-09-03  本文已影响0人  sjnfy

《不可消失的门店》,由David R.Bell撰写,是立足于美国的商业现状进行剖析的,其整体了逻辑,或者说基本的论调是:现实世界的商业环境塑造了消费者在互联网中的行为。基于美国的分析,有些内容是不一定适用于中国的,而且目前的中国互联网和电商发展尤其自身的独特性,比如人口密度大带来的物流配送成本的低廉,以及小城市线下商业和零售体系的不完善带来的线上消费需求的增加。目前,中国电子商务已经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但是《不可消失的门店》中的论调--门店不会消失--我认为,在中国仍然是成立的。

美国先进的零售业态对其电商的发展有着阻碍。由于线下购物非常方便,消费者可以在家变附近就能买到想要购买的东西,所以电商的发展相对中国而言并不急迫;另外,美国地广人稀,人力成本较高,也导致电商的物流配送成本比较高,因此税费也就像书中所说的,也是一个制约因素。

社会关系与购物

消费者的线下社会关系会对消费者的网上消费以及线下消费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比如我们可能受邻居、同事、周边朋友的推荐或者口碑的影响,而购买相关的产品。比如,在我们办公室,经常某人推荐了某种线上或线下产品,兴趣相近的同事就会购买,因为同事是我们在购物上的信任群体,因此更容易促进我们下单。

人在做事情上,都有遵循以往规则的惰性。比如,线下买东西,我们倾向于经常去的店铺,不熟悉的店铺,我们很少去尝试,而且以往的良好购物经历会使我们从降低选择成本的角度去重复在某家店铺购买。其实,这种降低选择成本的行为倾向,在我们网络购物中也同样存在。

线下门店不会消失

对于电商,目前线上店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单个客户的获客成本甚至搞到了上百元。在这种现状下,同样的产品,电商平台上和线下相比,常常并不便宜,而且,由于消费者线上购物通常不能试用、触摸等,特别是服装类,不满意退换货的概率相对较高,但是通常由于惰性,会对不太满意的东西也因为懒得退换而将就留下,导致一些品类的网购体验其实比如线下,而且目前线下和线上的营销成本差距在不断拉小,而人们也通常倾向于熟悉的线上线下店铺购买产品,所以,目前,以服装为代表的品类,线上与线下已经形成的共生平衡,线下不可能被替代,且线下由于可以试穿、触摸感知等购物体验的优势,已经在逐渐恢复生机。

对于日常消费品、电子产品、鞋子等,线下门店应该会发展成为产品的试用、展示窗口,消费者通过线下的实物感知来实现线上下单,因此,线下的门店还承担了品牌形象展示和售前沟通的作用。

对于我们经常用到的日用品,可能社区门店要比线上店更好。比如,此时此刻,你想喝一杯酸奶,家里冰箱正好没有了,正在炒菜,发现没有盐了,社区内的小店可能是最好的选择,而不是等待京东到家或者京东超市的配送。因此,基于电商线上消费大数据的深度分析,对社区小门店进行个性化铺货,可能是未来网络零售的新趋势。比如,根据网络大数据,发现某个小区的消费者线上购买狗粮的数量较多,可以推测这个小区养狗的人数应该比较大,可以在门口小店进行狗相关的产品的铺货,甚至是线上和线下对于小区内消费较多的同类品进行线上线下同价,从而提升零售的绩效。其实,目前,京东、天猫等在社区门口的小店都是基于这样的一种逻辑在运营,但是可能在选品和推荐以及营销上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

总之,随着网络零售和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门店不能消失,因为它在零售业中承担的角色和线上是相容、互补和共生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