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下2019.06.09

2020-03-23  本文已影响0人  AuroraXX

终于回国了。又是在英国呆了大半年。从飞机上下来的瞬间熟悉的热浪蒸的我感慨万千。原来我回来了,回到这一片熟悉的梯地,回到这一片我的家乡。在飞机上读完了《菊与刀》和《乡土中国》,书评还在路上。写的相当深刻,有一种激发了我学习社会学的感觉。每次看书的时候觉得自己懂了一些新东西,回过头来写书评的时候有感觉什么都没有抓住。这个暑假就是好好锻炼身体的时间,我希望未来的我能为自己骄傲。

还在整理申请和学习的资料。

青城山下白素贞,洞中千年修此身。

《菊与刀》本尼迪克特

快是70年前的书了,重点揭示了日本人双重且矛盾的性格特征,比如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等。本书写作目的其实是为了西方人更多的了解他们的敌人-日本人以及日本人行事所遵循的标准。

主要的问题大致可归纳为方法论(第一章);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第三章);“恩”和“报恩”(第五、六章);义理(第七章);名誉(第八章);人情(第九章);日本道德所缺少的统一基准(第十、十一章);儿童的学习(第十二章

其中关于中日文化上的差距,相当有意思。

在鲁思看来,这个本质的区别就是“仁”。即:中日都重视"忠"、"孝",但区别是:"忠"、"孝"在日本人看来是无条件的,而对中国人来说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仁"。具体来说,就是对中国人来说,统治者不"仁",大家可以揭竿而起;父母不仁,孩子可以以死拒之,甚至大义灭亲。而这些反抗的行为在日本是绝不可能被接受的。

由于信奉无条件的"忠"、"孝",日本从未改朝换代过,正如跳槽在日本难以被人接受一样;另一方面,日本的婆媳关系、夫妻关系至今仍非常传统。

我想,从无条件的"忠"、"孝"这个角度来解释日本人对靖国神社的态度,也许有些启发。对于日本人来说,山本五十六作为军人,一生尽"忠"职守,理所当然值得敬奉。至于山本是否行仁义之事,是否以仁待人,那与是否值得敬奉无关。

"仁",在这里便成为中日关于靖国神社的态度能否达成共识的关键。

"仁",在本质上有着自由、平等、人权的感觉。在“仁”、“爱”的精神在世界越来越成为主流的同时,日本人为什么却不能改变,收获一些仁爱之心呢?

这也许有以下这些原因:1)二战失败后,天皇与美军主动配合,使日本迅速把自己的目标从武装扩张调整为经济建设和经济扩张,避免了在文化层面上的全社会反省;2)当时,美国并没有给日本足够的压力和帮助促使他改变;3)后来,日本文化中一些迷人的方面,比如武士道精神,在全世界范围流行,无意中隐藏了日本文化中落后的一面,4)在经济上,优秀的日本制造带来的非凡成功使日本人无意于文化上的反思。

恩与报恩是日本文化中另一个独有的特征,与中国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不同的是,日本人强调的是等价交换和睚眦必报,报恩和报仇同样被视为君子的行为。

日本人的自由呈现一种U型图,儿童和老人拥有最大的自由,而成年人则被各种事物所束缚,他们认为人只有在束缚下才能发挥出精神力量的极致,这与其他地区是截然不同的。

日本人的人生观是割裂的。太佩服他们能把人生责任和人“身”享受截然分开了,“只要是本性使然,就是合理的”,这听上去是不是也有点道理?日本发达的成人产业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乡土中国》费孝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