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杂陈话红楼

宝黛对比,看原生家庭的影响

2020-01-13  本文已影响0人  岫玉儿

《红楼梦》中,宝钗是一个端庄,大方,贤淑的形象。

黛玉是一个敏感,多疑,可怜可爱的形象。

为什么两个人差别这么大?从两个人的原生家庭和父母形象上,可以得到一些端倪。

宝钗是皇商家庭出身,家族兴旺,四大家族之一,而且宝钗自己谦虚说:“也算读书人家。”评语都说,也算二字太谦了!

家族和睦,兄弟姐妹和气,书香门第,家里巨富,贵族出身。

这个家族,出过我宝姐姐,有过活泼可爱的宝琴,有文质彬彬的薛蝌,还有好多没出场的人。

这样的家族(不是家庭)氛围,一定非常好。

书里形容过宝钗的童年。父亲在时,酷爱此女。这话说的,好精彩!

爱!酷爱!

没有理由,我就是爱这个女儿!

古代重男轻女很严重,大多数人家,尤其是男人,都喜欢儿子。总觉得女儿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是别人家的。可是薛父不是,想必少年时候,宝钗的宠爱,是她亲哥哥薛蟠都比不了的!

薛蟠可是独子!

看到“酷爱”这个词,总会觉得很温暖。

薛父,一定是个温柔而且开明的父亲,是年少的宝钗最爱的男人。

他爱这个女儿,爱到什么程度呢?

教他诗词歌赋,教她琴棋书画。

教他经史子集,不看重封建社会女子必备的针线。

宝钗可是父亲去世之后才逐渐捡起针线的。

这一切,都建立在我有儿子的前提下,我有儿子又怎么样,女儿才是我的心头宝,才是我的“酷爱”。

多好的父亲。

母亲呢?薛姨妈有些缺点,比如不会教育孩子,把薛蟠养废了,还总是没主意,薛蟠想出门,薛姨妈还要来问宝钗。

可是,书里给了薛姨妈一个非常中肯的评价,“慈”。

她是个慈和的长辈。

她怎么慈爱呢,宝玉过来要喝酒,薛姨妈千哄万哄就给了几杯,连宝玉的乳母都敢拿老爷威胁他,薛姨妈不是,她哄。

黛玉接着手炉讽刺宝玉宝钗,薛姨妈不算聪明,没听出来,但是她说了一句很温暖的话,“你这个多心的,我就没有这些想。”

她谁宝钗是她的贴心小棉袄,说“有她说说笑笑的,多少烦恼不散的。”

她想着给薛蝌定亲,看到荆钗布裙的邢岫烟,立刻就给自己侄儿定下来。

薛姨妈不是个聪明的形象,整本书没见他做过什么决策,也没见他把商铺家里打算好,还要靠伙计们宝钗撑着,可是,这并不妨碍她是个慈母。

她是个一点架子都没有的长辈。

夫妻感情,如何呢?

书里没提。不过,薛父多年来没有纳过妾,而且薛姨妈的长相,书里没有说过,就算她年轻时候很貌美,但是她已经生了两个孩子,薛父去世的时候,她应该也不年轻了。

但是,薛父没有妾室,没有庶出子女。

不仅薛父没有,宝琴薛蝌那一支也没有。

一支没有,可能是偶然,或者夫妻感情太好。两支都没有,那可能就是家风非常好了。

父母和睦,家庭美满,家族繁荣。

似乎,没有比这更好的原生家庭。

哪怕是薛蟠这种被养废了的孩子,也知道最起码的“多孝敬妈妈多疼妹妹。”

薛蟠被养废了,书里说了原因,寡母宠溺纵容。

青春期的男孩子,一旦被纵容了,什么事做不出来?

但是最起码的家庭观念,知道要孝敬,知道要疼妹妹。最起码的家庭观念,他还是有的。

这种观念,教不来,必须在一个合适的环境里才能浸染出来。

薛家的家庭环境就很好。

那是一个和睦的家庭。也是一个和睦的家族。

父母无条件的爱,有了宝钗的底气。

她为人宽宏,除非说的实在不成样子,“怪到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如此侮辱人的话,宝钗只是回了一句,“没有个好兄弟好哥哥做杨国忠的!”

她家族和睦,父母钟爱,她心中,没有偏见,也没有对他人的不满。

父母给了她充足的爱,她也不用非要和人争短论长,非要什么都和人比。

她不喜欢花啊粉啊,节俭是一方面,可是,另一方面,不也是觉得,这些无所谓吗?

有了强大的内心,何必在意这些外在的东西?

所以,她可以把蘅芜苑装饰的雪洞一般,因为,我不在乎。

我有强大的内心和底气。强大到,不需要外在的装扮。

黛玉如何呢?黛玉父亲是探花,家中是实实在在的书香门第。父亲盐科御史,也是官宦人家。

母亲,是荣国府最小最受宠爱的女儿,千里迢迢,嫁到了苏州。

怎么看,都应该是幸福美满的一家子。

但是却并不是如此。林如海只有黛玉一个女儿,本来应该千万宠爱,事实上,也确实极尽宠爱。

但是,一切都有一个前提,“了解膝下无子之叹。”

并不是我爱你,而是,我没有儿子,我才爱你。

这种爱,是带有条件的。

我后来做了个对比,宝钗有哥哥,但是父亲依然酷爱她,黛玉有弟弟,是在她弟弟死后,林父林母才见她聪明毓秀,教他念书识字,以解膝下无子之叹的。

那在黛玉她弟弟存活的那三年里,黛玉又是什么样子,是否有人关照呢?

想想就不寒而栗。恐怕,她的父母逗吧心思放在儿子上了,那能关心她这个长女呢。

更何况,幼子体弱,三岁夭折。想必幼子最后那段时间,林父林母都是围在儿子那里哭泣,黛玉只能一个人,不知如何。

原来,性格里的不安稳不安定,那时候就已经初见端倪了。

黛玉十三岁入京(脂批本是六岁,但是通说十三岁)。在她弟弟去世的这几年,林如海用她来感慨膝下无子的寂寞,这种寂寞,会不会在小小的黛玉面前说,会不会让黛玉产生一种非常自卑的心理?

我觉得会。后期黛玉非常自卑,一碰到一丁点小事就怕别人看不起她,甚至别人送她东西她都怕是别人的施舍。

元春省亲,她想写诗压中姐妹一头,争强好胜,未必不是从小没有获得极大的安全感,所以,总想得到别人的赞美。

因为,父母给他的爱,是有条件的。

没有儿子,我们才会爱你。

你聪明毓秀,我们才会爱你。

你像个男孩,甚至比男孩更好,我们,才会爱你。

她感慨自己,孀母弱弟俱无。

她特意提了一句自己早夭的弟弟。

我不知道她为什么有这种想法,紧了荣国府之后,没有人提过她弟弟,她不知道为什么,认为有弟弟,就没人会欺负她,她觉得自己没有弟弟,命苦。

而且她弟弟三岁夭折,不可能有很深的情感。

我只能认为,是她年少时候在苏州,父母给他灌输的思想。

如果你有弟弟就好了,如果你弟弟活着就好了,家里就有指望了……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如何能不自卑,如何能不样样争强好胜,如何能不卑微敏感?

但是家里是书香门第,官宦之家,母亲又是荣国府的小姐,她能从这些方面找底气。

她诗词歌赋很好。于是,她指望着自己通过诗词得到别人的赞美,实际上,何尝不是对自己幼年的弥补,弥补自己被轻视的童年?

她已经无父无母,她从苏州回来,林如海连嫁妆都没有一分,凤姐说,要看老太太的体己。

她觉得自己很卑微。

她已经没有门第,没有嫁妆,也没有夫家。

她想得到别人的尊重。

于是,她可以放肆嘲笑刘姥姥是母蝗虫,这样,就好像画出来一层深深的沟壑,我哪怕父母双亡,依然是千金大小姐,和你们这种打秋风的泥腿子不一样,我可以嘲笑你们!

她写诗一定要争头筹,这样,就好像说,哪怕我不像你们是有娘家的孩子,但是我的诗词歌赋你们比不了,你们赢不过我!

她极度自卑,又极度自负。

她母亲教他自负,贾敏甚至告诉他,“二舅母有个咸鱼而生的表兄,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

她母亲从小告诉她,她外祖父家与旁人不同。

贾敏的形象,基本只存在于旁人的回忆里。

但是也知道,在家里千万宠爱:是贾母唯一的女儿,很可能给过王夫人气受。

王夫人年轻时候应该不差,刘姥姥说她年轻时候着实响快不拿大。就算王夫人年纪大了,也没虐待过庶子庶女,还教养了几个侄女,委实算不上差。

贾敏和王夫人是否有过过节,书里没说过。不过,她对宝玉的评价,查到极点。

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

宝玉黛玉就差了一岁,她不可能见过宝玉。就算归宁见过,几面之缘,就得了这么一个评价?

我不是太喜欢宝玉,但是,如果没见过,或者就见过几面就觉得顽劣异常,实在是有点匪夷所思。

两种可能。一是贾敏和王夫人不睦,于是说人家的孩子。但是我觉得不可能。宝玉毕竟也是她二哥的孩子,没有因为讨厌自己嫂子就侮辱侄儿的道理。

我觉得,贾敏性格暴躁,眼高于顶,喜欢给人贴标签,这个有点可能。

她有可能对年幼的黛玉经常进行评判,说谁谁不好,谁谁有缺点。

这样,势必会对孩子一生,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什么影响呢,影响就是,黛玉谁都看不起。

湘云骂她,“便你处处都比别人好,也犯不着见一个打趣一个。”

是打趣吗?弗洛伊德曾经说过,开玩笑的背后,都是潜意识。

潜意识里,黛玉就是觉得自己比谁都好啊。

这种潜意识,只能是零到六岁的儿童性格成长时期才能养育出来,儿童的这六年,是以后所有性格的基底。

而且,林母还处处奢华,总觉得自己当初在家如何,对年幼的黛玉说的是她外祖家如何富贵,而不是自己家如何可爱。

红楼中的哪个女孩,都能自自然然的说自己的家庭。

宝钗说自己家,“也能算是书香门第。”她为自己家骄傲。

探春张嘴:“我家。”

凤姐:“把我王家的地缝扫一扫,够你们过一辈子的。”

只有黛玉,似乎从未骄傲的提起自己的家。提起来,就是自己命苦,孀母弱弟俱亡。

明明是公侯之家,怎么就没有带给黛玉底气呢?

我想了很久,觉得,是因为在黛玉的眼里,爱,都是有条件的,她没有底气。

旁人的爱,当然是有条件的。包括她和宝玉的爱情,不也要建立在“林妹妹不说混账话”的前提下吗?

但是,父母的爱,是不讲条件的。

不过,林妹妹没有得到无条件的爱。

她甚至没有小孩子的童年。

宝钗是怎么长大的呢,薛父亲自教导,我幻想了一下,宝钗一定是趴在薛父怀里撒娇,拿一本千字文也好,拿一本百家姓也罢,薛父醇厚的声音第一句,宝钗清脆的声音就跟着第一句。

黛玉是怎么长大的呢,明明父亲是探花郎,可是林如海只可能请个先生过来,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不亲自教导?父女之间的互动,比起薛家,不知道少了多少!

宝钗是怎么长大的呢,宝钗自己说,“先是人口多,姊妹兄弟都在一处。”哎呀,一大堆小朋友,可可爱爱的,互相互相闹。

黛玉呢?从小身边只有两个小丫头陪着她一起上课,后期就一个雪雁跟着她上京,也不知道是不是她的陪读,感觉不是,因为雪雁不怎么通文墨。

我很不理解林如海贾敏的做法。明明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孤独长大是必然的,但是,平时那些官宦家的联谊也不少,黛玉为什么不参加,为什么这么孤独呢?

如果一个孩子,少年孤独,那么,将来必然会出现心理问题。

比如,黛玉就很喜欢和花说话。

确实很唯美,但是,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已经对比,高下立见。

奉劝父母,要多关心关心自己的孩子。黛玉的多愁善感,只是有美感,但是,必然是终身的不安全感,以及自卑。

她在贾府的那些尖酸刻薄的行为,旁人不喜欢,可是,她能通过打压别人,得到快感。

她在求自己的存在价值呢。

童年的不幸,很可能终身都无法弥补。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