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要对他那么好?
提到这个问题,我突然想到2006年发生在南京古楼区的“彭宇案”。当年彭宇因为大妈徐寿兰摔倒在路旁上前去扶,并把她送到医院付了200元医药费,过后被徐家所訛,被告上法庭。当时一名叫王浩的法官在庭上质问彭宇:“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去扶?”这一官司轰动全国。虽说最后彭宇胜诉,但也寒了许多中国人的心,更引起了“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大讨论。法官王浩一句幼稚的质问为什么会冲出?最简单的理解是他年轻,主要生活在市场经济时代,在他心里世上一切都是等价交换,付出必求回报,做任何事都有动机。这种线性思维让他在全国人民面前出乖露丑。其实现实中何止一个王浩呢?李浩、张浩、钱浩比比皆是。
邻里间看谁顺眼送几颗白菜,送盆甜酒,有人就说趋炎附势,巴结想求好处。兄弟姊妹强帮弱相扶扶持,有人就认为有利益纠葛,暗通款曲。同学间友好往来,有人就认为是相互勾结,谋求利益。老师对学生,上级对下级好也一定有利益输送,不然为什么不对别人好呢?
其实对人好是人之天性。《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说“人皆有恻隐之心,焉有见人于井中而不顾?”就像彭宇在法庭上回怼王浩所说的“当你看到老人摔倒在路旁你为什么不救?难道只有是你的母亲你才救吗?”
对人好是中国社会历来倡导的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孔子把“老者安之,少者怀之,”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范仲淹的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更成为人世之圭臬。
对周围的人好也是一种处世之道。我们不想生活在一个冰冷的世界,我们需要阳光和温情。试想一想,如果你跟你邻里如路人,跟兄弟姊妹如陌生人,跟同学老死不相往来,跟学生只是敷衍塞责,毫无责任,你的人生意趣还在哪里?倘若你连亲情、友情、爱情什么都没有,只有利益的交换,你早已异化不是人了。
中国人历来重视人伦纲常,社会维系依据的是血缘。血浓于水一直是凝结一个民族,一个乡党,一个家族的尺码,孝悌忠信也是一个人做人的最基本。对人好也是做人之必需。
原野在《来-把手给我》有一段话很有趣:“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不需要理由的想念,或者是爱。好比说,一个人如果是一棵树,所念者不单纯是土壤、水份、阳光。如果我是树,也想念在我身上落过的小鸟,想念风和一去不复返的流云。人与人的亲善,并不一定是你对我好,我生感激,孜孜于施与报。放眼看,岁月之中那么多温暖的眼神和手掌都值得记在心底并深深怀想!”一棵树尚且如此,更何况你对自己周围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