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帅刘伯承(一)

2023-08-18  本文已影响0人  石山下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情报在战争中的作用是谁都不敢低估的。

大革命失败了,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是陈毅说了一句话:“要受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失败时的英雄。”最艰难处显奇才,在这黑暗重重、前途茫茫的时刻,刘伯承和他的同志们一样,需要依靠自己坚强的意志和信念来渡过重重难关。

要想不做打败仗的蠢人,实在没有其他便捷途径,只能不怕吃苦头,不怕丢面子,用勤能补拙的办法来增进学识。

任何战术都只适用于一定的历史阶段,如果武器改进了,技术有了新的进步,那么军事组织的形式、军队指挥的方法也会随着改变。

按照伏龙芝的观点,武器和军事技术会改变军事组织的形式和军队指挥的方法。

打仗绝不是指挥官一拍脑袋,一蹴而就的简单过程,司令部的所有日常运作,都要依赖于“执事者各执其事”。

做事要有“计划”,“计”就是计算时间,“划”就是画路线图。

在“划”上,他强调用词需准确客观,“大概”、“差不多”、“也许”等词语一律不允许使用。

搞好侦察,越细越好,最好指挥员能亲自掌握。

刘伯承所理解的“伏击”,“伏”是手段,“击”是目的。他认为,伏击战应成为打击敌人的主要战术手段,而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战斗过程。

中国古代兵法认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不得遵常”,或者说是“用兵不复”,也就是要不停地变招。

刘伯承用兵,很注意琢磨对手的心理。他一再强调:“要研究打胜仗的办法,应首先研究敌人的特点。”由此也衍生出他的一个著名论点:“不管黄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打仗嘛,你摸过来摸过去,无非是要把敌人的脾气摸透,最后吃掉它!”

所谓“五行”,是指“任务、敌情、我情、地形、时间”。刘伯承用五指来进行比喻:大指是任务,二指是敌情,三指是我情,四指是地形,小指是时间。

“五行术”是刘伯承行军作战的法宝,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只有‘五行’做好了,才能下决心,订计划”。

刘伯承认为,一个好的指挥员应该在提高文化的基础上,多学习一些军事、政治知识,这样才能增强对技战术的领悟能力。

刘伯承不仅勤于读,而且勤于写。他应该算是八路军高级将领中著述最丰的一个了,他写的一册《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术问题》,是游击训练班直至抗战初期北方很多八路军部队的必备军事教材。

刘伯承有一套经常向部属强调的机动作战原则,其中第一条是“寻找敌人的弱点,如其没有弱点,那就要创造敌人的弱点”。

刘伯承也有他的精明之处,每打一仗,他都会根据敌我的伤亡比率来判断“这笔生意”是否赚钱和合算,“赚钱的生意我们做,不赚钱的生意我们不做”。

兵者诡道,去留不定,见机而作,不得遵常。

“吸敌打援”战术成败的关键,就在于佯攻目标的选定,标准有二,其一必须是敌人最关痛痒、十分爱护的环节;其二它本身无独立坚守的能力,非得救助于外来援兵不可,这叫“攻其所必救”。

“吸敌打援”,袭击是手段,伏击才是目的,刘伯承之所以采用这个名字,就是要使人一见就知道重点是打援。

快,突出古代兵家所说的“势险急短”,即进攻敌人时呈险峻态势,发起冲锋时争取最短的接敌距离。刘伯承认为,伏击是遭遇形式的进攻作战,只有采用横宽的围攻队形,才能做到速战速决。八路军在神头岭所摆的阵形就是这种横宽式迂回队列,战士们从工事、草丛里飞奔出来,瞬间就可以冲到日军面前。

刘伯承说他心目中最佳的袭击效果是,“敌人炮兵还没有放列,骑兵还没有上马,机枪还没有开火,一下子就把他们解决了”。

刘伯承认为,战术应为我所用,实战中究竟应该采取哪一种战术,要看具体环境、条件而定,这也就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不管黄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刘伯承向来认为:“打胜仗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士气,一个是打法。”

“闪烁无定,或者转折绕圈,或者去而复还,或者此进彼退,或者先出后收,或者先头挺进、后搜剿,或者内中开火,外面合击。”

日军遇到破击时的第一种作战方式,即战斗的出击。接着继之而起的是战术的出击,最后才是战役的出击。    到了战役的出击,敌我便进入了相互攻击的阶段,但日军需要审查八路军的力量之后才会进入这一阶段,其间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刘伯承由此认为,除非特殊情况,否则八路军的破击过程应首先侧重于破,逐渐侧重于击。

刘伯承曾用“按跳蚤”和“啃核桃”来形容用兵方略。什么是“按跳蚤”呢?你用五个指头按跳蚤,可能最后一个也按不住。可如果看准一个,集中力量去按那一个,就会起到按住一个,消灭一个的效果。    “啃核桃”的道理也一样。核桃很硬,一口是咬不动的,只有集中力量,狠击一下,将它打碎,才能一块一块吃掉。

到了需要全力按住“跳蚤”以及砸碎“核桃”的时候,刘伯承在兵力上毫不吝惜。彭德怀最初让左权打招呼时,希望一二九师出8个团,刘伯承又加了2个,使投入正太铁路的兵力达到了10个团。另外他还抽出相当于28个团的武装,用于平汉、同蒲、白晋诸线的破路袭敌,以策应正太路的作战。

“遵守纪律难道还要讲条件吗?问题的症结,就在于领导上的姑息、迁就!”    “环境越是困难,越是考验我们的时候,就越要加强纪律性。慈不掌兵,你懂吗?”刘伯承越说火气越旺,“军队失去了群众的支持,成了光屁股跳舞,还怎么坚持抗战?”   

在他的心理天平上,爱护群众与体恤士卒其实一直都并行不悖,属于一个高级指挥员必须时刻遵守的军事伦理。

朱德后来说刘伯承“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为国内不可多得之将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