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的初印象
观看了“文质大课堂”的直播课——《非暴力沟通》的分享。非暴力沟通,听起来就感觉离我们很遥远,因为我们并不认为自己是“暴力”的。所以,看到有讲座的那一刻,我只是怀着好奇打开看看而已,然而打开后竟“一发不可收拾”,直至认真听完。
一开场,主持人谭林问: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是什么?屏幕下方的倾听者打出了: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看着这几个词语,我想起一次培训时,我们学习过这样的沟通方式,当时就让人耳目一新。时隔这么久,没想到今天再次听到。
几位嘉宾的分享很精彩,《非暴力沟通》的作者是美国马歇尔卢森堡。
听完分享后,我大致翻阅一下这本书,书的扉页上赫然写着:“非暴力沟通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书的第3页介绍了何为“非暴力沟通”,第6页详细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何为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这样说:“我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这种沟通方式被称为‘爱的语言’。”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不管是否喜欢知识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一旦用非暴力沟通诚实地表达自己,前三个要素就会得到体现。
举例来说,一位母亲可能对她处于青春期的儿子说:“费力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重整洁。”
接着,她立即提出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具体的请求:“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这一要素明确告知他人,我们期待他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
几位嘉宾分享中说到,非暴力沟通,可以去倾听他人的感受,换位思考,将我们带到一个新的思维方式,最终让每个人的需要都得到满足。我最感兴趣的是,他们都提到,非暴力沟通能使我们心存爱意,适用于家庭、亲子、学校等各个层面的交流和各种环境。
非暴力沟通模式:1.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看到这里,我的心里还是有所感触的。说到底,“非暴力沟通”总得原则是沟通时,一定要照顾人的情绪。当我们是老师,我们是家长,甚至是管理者时,在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一定要照顾每个人的情绪。作为老师,如果我们总是以一种强势的姿态要求着学生,为了学生这样是挺好,但是我们应该经常打开一扇窗户,与学生沟通的窗户,与学生多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达出他们内心的需要和请求。以人为本,是我们每位老师最应该具有的教育教学观念与意识。 作为家长,也是一样,与孩子沟通时,也要注意讲话的方式方法,走进孩子的内心去了解孩子的真实需要与请求。不能总是以“都是为了你好”的说辞来教育孩子,压制孩子。如果总是不与孩子有效的沟通,可想而知,孩子内心的情绪积压多了,自然会带来很多负面情绪,那么负面情绪积压得时间久了,势必带来很多麻烦。
弗洛伊德曾说过,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确实,一位老师、家长或者其他的角色,在与学生、孩子、同事或其他角色沟通时,沟通方式有很多种,但不管怎么样,沟通时要适当照顾每一个个体的想法与情绪。如果总是不照顾他人的情绪,或许不会怎么样,沟通依然存在,但是很难有心与心的沟通。“亲其师,信其道”,可以是情绪处理好的一个例证。
书中详细说了很多具体的沟通事例,罗列了很多组情境对话,介绍了如何表达,如何沟通,等等,需要我们用心去读一读。
游览了部分章节,我最大的感受是:《非暴力沟通》,是一本心灵之书,作为教师,都该读一读;作为家长,都该学一学。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