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阶段性及语文课应该是以实践为主

2023-09-24  本文已影响0人  送柳音

   《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里面把人的阅读分为4个呈阶段性的层次。

(1)基础阅读

所谓基础阅读就是从不会阅读到会阅读,掌握了相当数量的词和句子后能读懂文本。这一层次需要大概两年左右。

(2)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就是熟练的阅读,能够一行一行快速地扫,比如15分钟读完一本书,知道这本书写什么。要达到这一层次,需要6~8年。所以检视阅读不是小学能完成的,小学生6年能达到的是能够熟练地阅读少年儿童书报。

(3)分析阅读

分析文本主题,结构、写作特色风格等。分析阅读需要有相当程度的分析阅读的技巧以及好的抽象思维能力。有学者调查结果表示,即使进入到大学一年级学生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能够达到分析阅读水平,大一学生有1/3学生不能达到分析阅读水平。

     (4)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就相当于现在的研究性阅读,阅读时读很多书,借助所阅读的书籍,能够架构出一个新的主题。主题阅读是最主动、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

      从这四个阅读层次上来看,我们小学的阅读主要应该放在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上。但是我们现在的阅读课,则重点是放在分析阅读。这严重超越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也就是我们语文课为什么老师教得这么费劲,学生学的这么努力还学不好得原因。

       所以华师大钟启泉教授写过一篇文章,当中就写到:“儿童阅读的本质是一种意义建构。而语文教学中的“课本阅读”,常常表现为接受教师关于课文的“结构分析”。教师的讲解是以“作品”与“作者”为中心展开的,分析课文的主题与篇章结构成为阅读指导的主要内容,忽略了阅读过程中文本与儿童读者经验之间的关联。

      教师只是让学生(读者)接受作品与作者的信息,产生鉴赏(消费者)的作用。此种情形下,儿童读者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而非主动的建者。”

        语文的知识和方法策略要教,但不能本末倒置地放在首要位置来占用大量的时间。语文课应该是以实践为主,在实践中领悟方法

       北师大著名语言学家王宁教授提出:语文知识当然要的,但这种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来体会和获取。不然,仅仅是一些语言教条,不能转化为必备的能力。概念性的知识不能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领会概念才是最有效的。语文课程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语文方法策略的指导不能简单地追求数量,关键是要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并最终形成学生的学习习惯。现在很多语文要素的价值不是在于理解,而是在于运用,在实践中转化为技能,最后形成习惯。

      以“快速阅读”这一要素为例:书中给出的四种方法(阅读时集中注意力;连词成句读;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带着问题读)也不完全都是对的。比如“不要回读”,通读整篇文章后适当地回读有助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找到关键句;还有“带着问题读”,也不是所有的文章,学生都有问题。每个人方法不一样,阅读也有个性化差异,所以学生明白了以上四种方法,也不一定就能快速阅读。

      快速阅读的关键要靠大量的实践积累,最后才能熟能生巧地掌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