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
近期我们一行六人都在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作者常生龙,河南武陟人,上海市特级物理教师,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荣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管理贡献奖”、《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中国教育报》《上海教育》等报刊专栏作者,《教师博览》签约作者。说实在的,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随便翻了一下,当时有点失望。初次印象好像与我原来想像的不大一样。随之,我便带着很多的顾虑和疑惑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
尽管如此,我还是读得很认真,边读边画边做笔记,偶尔也做点批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竟然慢慢地喜欢上了这本书。在这本书中,作者站在大教育的高度,记录了他工作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和独立思考,视野开阔,视角独特,书中的一篇篇文字字里行间洋溢着常生龙先生浓浓的教育情怀,和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每天在读常生龙先生的这些文字,有时候我会想起毛泽东主席《沁园春 长沙》里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有时候,我会自然地感觉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恢弘气势;有时候也能感觉到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书中有些内容似曾相识,读来倍感亲切,有心有灵犀之默契;有些如清泉甘露,读来清爽痛快,有酣畅淋漓之感;有些鞭辟入里,读来犹如醍醐灌顶,顿觉豁然开朗。同样都是教育工作者,常生龙先生站在大教育的角度,关注的是孩子的一生,关注的是民族的未来。他在《学校,是一个让学生变笨的地方》《教师要挺直腰板儿》《下辈子还愿意教书吗》等篇目中说出了我们想说而不能说的很多问题。他说过,“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爱人、孩子、父母都不顾,却说热爱自己的岗位,这其实是一个极端个体主义的体现,是一种极不人道的行为。”“当下的学校教育存在着诸多弊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一是升学主义,一是管理主义。”等等,诸如此种言辞,不是在发泄,而是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浓浓的家国情怀地自然流露,他不是在为自己,他所思考的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孩子。
高万祥老师认为,真正的读书人一定具备三个特征:第一,爱读书,爱经典阅读;第二,把读书作为生活方式,而且因为读书改变了生活方式;第三具有圣贤精神,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心。我想常生龙先生应该就是这样的读书人,一个具有圣贤精神、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读书人。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 “读书人”。在《下辈子还教书吗》一文中他以“疑”为例,让我们明白了知识、文化和精神的不同涵义,让我们明白了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承载者,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同时还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播者。也只有这样真正的“读书人”才有资格站在三尺讲台,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千斤重担;也只有这样真正的“读书人”才能担负起为国家和民族培育良才的历史责任;也只有这样真正的“读书人”,才能够有资格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从常生龙先生的这本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他文字背后的思想精神,他是真性情,真君子,他在做真教育。
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的一条捷径。
首先,常生龙先生在他的《名师成长之路》一文中提到,几乎所有的名师都在持之以恒地做一件非常普通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读书。大量地、广泛地、坚持不懈地阅读,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他还列举了很多名师成长的案例,像闫学老师,李镇西老师,当然更少不了苏霍姆林斯基,几十年如一日,一直提倡并践行阅读、反思、实践。书中还借用王崧舟老师的话告诉我们,“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是积淀的过程;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是创生的过程。教师的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得多,不一定底蕴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一位爱读书的教师和不爱读书的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差异很大。爱读书的教师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有信心,有底气,而不爱读书的教师大多习惯于照本宣科,缺乏自信,不敢偏离教学计划,更不敢敞开心扉应对学生的挑战。教师爱上阅读,会对学生的阅读产生重要的影响。作者在《学校教育要关注的三个方面》一文中重点强调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他说,“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教育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阅读的问题。”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高万祥老师为教师读书给出了三个理由:第一,阅读能让教师拥有思想,而知识分子的全部社会尊严和社会价值就在于拥有思想;第二,阅读能让教师获得更多的爱心、良心和责任心;第三,阅读能让教师收获诗意和创造情怀。由此可见,教师的阅读意义重大,关乎教师的成长,更为关键的是关系到学生的成长,由此影响到学生的一生。老师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读书?
读常生龙先生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还让我们明白了,读书促使我们在无声息中不自觉地在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第一,应该向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尽快转变。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只有学生自愿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如何做到让学生自愿自觉,他说了三点:师生都对学习有期待;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知道并学会合作学习。能做到这三点,我想我们的“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才会取得我们预期的效果。第二,考虑重新构建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怎样重建师生关系》一文中,他引用了史金霞老师总结的几个关键词:“爱”“理解”“对话”“尊重”。关系失衡,问题频出。这是我们现实中真实面对的实际问题。尽管小学阶段,师生不会有十分激烈地对抗,但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动力缺乏,学习兴趣低等问题却是普遍存在,值得深思。第三,必须要改变教育的关注点。在《下辈子还愿意教书吗》一文中,作者更是言辞激烈。他说,学校对升学率的重视程度在今天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不单是学校,还有家长,还有我们老师。当然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我们不去探究到底这是谁的责任,但我们作为老师首先要明白问题的严重性。我们不能改变社会,但可以改变自己。不是说不要成绩,我们应该去思考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方法让学生取得理想的成绩,譬如激发学生兴趣,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思考,等等。这段时间,读书的时候,有时也静下心来思考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改变地真得很多。
读了这本书还让我明白了,要想不断成长就必须不断改变自己,时刻牢记师德尊严。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在《让学生喜欢的诀窍》一文中,作者以于永正老师的从教故事,向我们阐述了“大德无形,大教无痕”的道理。郭振友先生有一句话:“教师有没有文化主要不在于教师的职称、职位,而在于教师有没有高尚的师德、丰富的学识、生动的个性、感人的故事在学校里流传。”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一共五辑,我已经读完三辑,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感受颇深,受益匪浅”。她像一位智慧老者,循循善诱,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解开了很多疑惑。我以为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更加坚信,唯有读书,才是我们释疑解惑,突破瓶颈最好的办法。正如常生龙先生在他的自序中说,我们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其中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并且已经被别人进行了总结,发表在各类著作、报刊或新媒体中。如果我们是一位读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到路径或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远。
各位会友,不要犹豫,让我们放下心中的疑虑,继续坚持读书,一路前行。
二0一八年元月二号 写于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