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读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https://img.haomeiwen.com/i26429263/a31354bde3088063.jpg)
读文本的美感,自不必言。
能理解,体悟到文字本身的美,常常是一幅美妙的画或一部电影的场景(当然是自已的想象),所以也很容易当场能背诵(短时记忆化作情感的涌动,联想又在以后反哺自己)。
词牌名雨霖铃(在雨中听到铃铃之声,本身就是伤感)。寒蝉凄切,寒冷的季节,秋蝉发出凄凉悲切的声音(本来古人多悲秋,又是寒冷的天气,又是凄凉悲切的秋蝉低微之声),到底是什么引起作者这么伤感?作者又会如何描述,抒发这份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开头交代时间(寒蝉,深秋的萧瑟,即将入冬的寒冷,又是傍晚,四周灰色的氛围向你袭来。),地点(长亭,古代送别之地,哦,又是一首离别之情的词),骤雨初歇(看似写当时的天气,一场急雨刚刚停歇),这样渲染的气氛,是怎样的心情?(景入情,情融景,幽微之处,见深情,见伤感,见凄凉)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京都城外(仕途失意吗?)。帐饮,设帐宴饮送别。无绪,没有头绪,没有心情。留恋处,依依惜别不舍时(与友人?与恋人?)。兰舟催发,船夫在催促要出发(更显心绪凌乱,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无奈,不舍之情。兰舟催发,是否有现实的无情,词人痛苦的内心?)。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终究要别离,紧紧握着你(我)的手,泪眼婆娑,四目相对,那种千言万语竟凝噎在喉咙,伤心,悲痛到“此处无声胜有声“。多么深深的彼此的眷恋,多么情切切意绵绵。一对伤心失魄不舍的恋人跃然在你眼前,你也悲伤不己。看似白描,却那么令人眷恋又无奈,悲伤又不舍。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爱沉沉楚天阔。由眼前的离别难免不想别后的情景,承上启下,由实转虚。念,思念(别后将无限的思念对方?)去去,越走越远。(那种不愿去却又不得不去的无限凄楚)。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千里烟波,多么遥远的地方。暮霭沉沉楚天阔,一路上暮霭深沉,漂泊到哪里?漂泊到广阔无边的楚天(南方)之外。离人的哀愁,凄楚从眼前到别后的无限之苦,没有尽头,从此以后。离愁之深,别恨之苦,字字饱含那份载不动的“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笔锋突然从个人到大众,宕开一笔,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会因离别而伤感。但又接着一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通过层层渲染的环境来强调作者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只因“情”更多,“情”更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在何处?自已都不知道以后的漂泊之处。杨柳岸,柳絮纷飞,哪里留得住。晓风残月,习习的凉风,残月破碎,何时能团圆?一边读一边问,孤独,忧伤,漂泊,凄苦,留恋……所有的别离之情全部涌上心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从此以后,漫长孤独的日子,即便有良辰美景也等于虚设。为什么?没有心爱的你与我共赏,思念之情,又哪有心情去赏玩?就算有万千风情,又能向谁诉说?思念,伤感,至尽至极,句末一句反复,感情之浓情,彼此之关切,连读者都无法把读这首词的那种情景交融,伤感低沉,痛苦惜别,思念孤独……与何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