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想法

《造房子》:做一个忠诚于自己内心的人

2018-06-10  本文已影响19人  云中一雁ling

我不是一个学习建筑或者对建筑有兴趣的人,可是建筑师王澍先生写的《造房子》是我近年看得用心的书之一,反复读了3遍。并且,在看的过程中我特意去了一趟他的代表作——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本文建筑照片均摄自这里),不由得心生感慨。

我想,喜欢一本书,并不一定要懂得这本书本身所要传递的知识,而是透过作者的文字,与文字背后所要传达的思想和主张,有很大程度上的共鸣。吸引我的并不仅是这本书和令他载誉而归的建筑,而是人,是人的故事和思想。

王澍先生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讲席教授,香港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教授。1997年与他的妻子陆文宇成立业余建筑工作室,致力于重新构筑中国当代建筑的研究和工作。2012年,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2013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

当我不懂建筑时,我在书中读到了什么?

一位牛掰的建筑师,谈人生也这么厉害。作者除了在书中传递有关建筑领域的知识,同时也回忆了自己的人生、讲述了自己对于造房子的主张,对于人生的感悟。很多的观点,正是我所喜欢的。

有这样一种巧合,藏在自己心中的想法,正好由另一个人通过他的故事讲出,看到的时候,如此欣喜。

创作需要积累,童年的回忆对一生的影响不可估量

成年后的创作很多都是通过回忆,寻找表达。王澍小时候随图书馆工作的母亲在新疆生活。他喜欢那种跟土地的关系。七岁时为家里挑水,400米的路程,他一个人夜里去挑,冬天时脱掉手套摇水井上的铁辘轳,手上的皮都被粘掉,令他疼痛。但是,他喜欢挑水,而且能体会到挑水过程中的那种快乐。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他看书很早,挑水的路上他就会想书中的内容。这件事像种子一样,埋藏在他年幼的心里,待到合适的一天它终会发芽开花。

许多看起来成功的人有一个相同的爱好:阅读。你看进去了,还得看出来。这很不容易。

一个文人建筑师设计出被权威认可的作品,他在建筑中融入了对童年的回忆、对造房子的理解、对古代山水画的感悟、对苏州园林的通透等等,那不仅仅是一组建筑,是被赋予了个人精神的有生命的存在。许多的领域是相通的,善于跨界思考、融会贯通,再用具体的形式、技法表现出来,是一种了不起。正如乔布斯说过的那句名言:“创意就是将事物联系起来”。

你需要的,其实不多

比如一整天什么也不干,但是你的心灵还是可以感觉很充满。

王澍常对自己的学生说三句话:“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不要想什么是重要的事情,而是先想什么是有情趣的事情,并身体力行地去做。”“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

倪瓒《容膝斋图》的意思,就是如果人可以生活在如画的场景中,画家宁可让房子小到只能放下自己的膝盖。对中国文人而言,“情趣”因师法自然而起,“自然”显现着比人间社会更高的价值。

倪瓒 《容膝斋图》

实际上,人这个东西,几件事物,几张图,就足以指引他的一生。他知道,很多人迟早会懂得,生活中的事件只局限在几个简单事件上,合适的形式也只局限在几个形态上。

一个人一定要对自己的内心非常真诚

在大趋势面前,能够坚持自我,不为外界左右,不易。王澍先生在毕业后的十年没有像同行一样去“捡钱”,而是花了十年改造老建筑,和工匠在一起动手做,看清楚工地上每一根钉子是怎么钉进去的,全部都看清楚了。他在工地上学到了大量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后来他做东西底气十足,因为他已经摸过了那个最低的底牌。所以后来很多人问他有没有什么人生谏言来支撑时,其中一句话,就是“时刻准备着”。就是当机会到来的时候,你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的。

这让我想起罗曼.罗兰的名言:人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真正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能力把握的时候,才能觉悟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才是浪费了时间。

积累、实践、甘于寂寞,但始终保持内心的充实。因为心中有一个笃定,坚持自己的内心,并努力去实现。

他成功了,这是后话,大家觉得厉害,过去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可是万一这些坚持和努力并没有成功呢?我想这并不会影响一个对自己内心真诚的人,只是,可能知道他的人少一些。如今,大家知道他,多半是因为他2012年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

可以说,王澍的《造房子》这本书对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坚持和朴素具有特殊的力量,我喜欢朴素,并努力做对自己内心真诚的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