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语香苑书香澜梦简约派·以读书为名之好文共读

父与子,孙与祖的情感交织一《182个花圈》读后感

2025-06-19  本文已影响0人  梨花雪661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38期“父亲”的专题活动。

本文参与冰老师组织的短篇共读活动。

这个题目起的妙,看到花圈就让人心生哀悼,但为什么是182个呢?勾起读者的好奇心。读到最后,忍不住叹息: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桃李满天下又如何?送别的人多少又能如何?执着于花圈的多少,觉得老人家至死也有被认可的需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确实做到了。

上一次共读毕飞宇的《祖宗》,感觉那里面的死亡挺惊悚,挺考验人性的。

这篇读来,虽然也是祖父死去,也考验人性。但读来故事情节很真实,很生活化。 用第一人称叙事,以“我”的视角讲述故事,增强代入感。通过“我”的观察与行动,调和父亲与祖父的隔阂与矛盾。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我”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

故事核。祖父终老时执着182个花圈的葬礼。但实际葬礼冷清,孙子租花圈写上祖父生前教出的事业有成学生,来满足祖父遗愿。

文章的启承转合。

启:因祖父把精力用在教学生上,当年教出的57个学生,考出了31个大学生,但我父亲却没有考上。至此父子反目。

承:祖父对我父亲失望,对“我”寄与厚望,有什么心愿要交待给“我”。

转:他弥留之际执念葬礼要有182个花圈,要等同或超过当年去世的荣校长,以此证明教育成就。

合:祖父去世后葬礼冷清,花圈寥寥,“我”无奈虚构花圈与人名。虚构的花圈揭开功利教育、亲情裂痕与世态炎凉的现实隐喻。

写作手法。

对比手法:祖父生前培养众多高材生的荣耀,与死后葬礼冷清、花圈稀少形成强烈反差。

57名学生考上31个,自己的儿子没考上学。

祖父看似人生无恨、无悔、无怨、无憾。死前却执着于通过182个花圈来认可自己的教育成就。

象征手法:“182个花圈”象征祖父对荣誉的极致追求、教育成果的量化执念,也隐喻亲情缺失与世态冷漠。

反讽手法:祖父以花圈数量衡量教育成就,最终却需虚构花圈来满足遗愿,反讽功利主义对真实价值的扭曲。

开篇:这个冬天特别的冷,父亲在私底下说,要做好春节前“办事”的准备,父亲所说的“事”当然是祖父的丧事。

家有老人的,我们这边常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冬天要走一批,雪化时又会走一批。所以“我”的父亲有这个预感,也是人之常情。从祖父身体日渐衰老开始,“我”写出了祖父曾经的丰功伟绩。

发展:祖父一生从事教育,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但自己唯一的儿子却没考上大学,这是祖父心中永远的遗憾。

对于“我”的父亲,祖父的儿子来说。有这么一位“春蚕到死丝方尽”一心扑到教育别人儿子,对自己却忽略的父亲,也是一种无奈。特别是他的学生考上那么多,而自己又是个反面教材,还被全省全国都知道了时,自尊心崩塌,再也没有复读的信心了。

八十年代,那时候人的工作热情高,教育又正好全面苏复,八十年代,那时候人的工作热情高,教育又正好全面苏复,高考人数决定着老师校长的奖金政绩。我爱人是八四年参加的高考,当年,我们县一中考了140多个本科,红榜都贴到县政府门口了。那一年,一中校长提成教育局副局长,成绩最好的班级主任奖金发了好几万,从此也奠定了我们县一中的教学地位,以至于市里好些学生都转到我们县里上高中。

祖父有他的癖好,往好处说,爱才;往坏处说,他的眼睛里其实没有人,只有高智商。他酷爱高智商。一旦遇上高智商,不管你是谁,他的血管就陡增激情,奔涌起宗教般的颠狂和宗教般的牺牲精神,狂热、执着,最要命的是,还沉着,更持久。他要布道,上午六点出门,晚上十一点回来。

这一段,很真实说明了老师的关注点,高智商出成绩,考上的越多,老师就越有面,有政绩。那时的教育绩效考核,就是看学校高考时考上了多少学生。老师学生眼里全是成绩,都是学习的机器。所以后来那些学生功成名就时,忘了老师也情有可原。

祖父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他的那些高智商学生。他以为那些学生还会记得他的呕心沥血。他执着葬礼能有182个花圈以证明他的教育荣光,也是对荣校长葬礼铺天盖地花圈的执念。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而已。

结局:祖父死后葬礼冷清,花圈寥寥,“我”租赁花圈,戳破功利教育与世态炎凉的真相。

我一口气写了两个多小时,并不悲伤。事后我并没有数,我不想知道具体的数据,数字永远是有害的。作为祖父的孙子和祖父的遗嘱执行人,我尽力了就好。我再也没有去看那些花圈,我不知道如何面对那一大堆陌生的姓名、陌生的单位和陌生的职务。
世界就在这里了,我亲爱的祖父,你桃李满天下,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

而父亲,也没有给他的父亲准备心心念念的花圈。只留一幅挽联“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是和解?是认可?只是父子一场应有的送别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